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新藥接二連三的被核准用於治療愛滋:1989 – ddI,1991 – ddC,1993 – 3TC,1995 – saquinavir。Saquinavir屬於蛋白酶抑制劑,在此之前的藥物,都屬於核苷酸反轉錄酶抑制劑。這段時期許多醫師嘗試結合AZT和ddI或ddC來治療病患,效果較佳,但是這些藥物屬於同一族,抗藥性的問題仍然普遍而棘手。Saquinavir的誕生,代表抗愛滋藥物有了新的作戰目標,促成了後來雞尾酒療法『多管齊下』的可行性。
1991年美國NBA籃球明星魔術強森公開宣布自己是HIV感染者,並退出籃球界。這個消息震驚全球。當時我才國二,仍記得台灣媒體大幅報導。魔術強森很坦然的面對這一事實。他說:「很多人以為愛滋只有同性戀者會得,不關自己的事。我用自己的例子告訴各位,魔術強森可以得愛滋,這病就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同時期,英國搖滾樂團「皇后」(Queen) 的主唱Freddie Mercury也被證實罹患愛滋,並在消息公開後一日就過世了。美國和英國的演藝界、音樂界、體育界,接連有知名人士勇敢的站出來公開自己感染HIV的事實。1994年3月,湯姆漢克以飾演電影「費城」當中罹患愛滋的男主角,榮獲奧斯卡影帝。相較於衛生當局對愛滋宣導仍施展不開,美國影藝界反而扮演了更主動積極的角色,持續讓愛滋受到社會關注,改善污名化。現在大家常用來象徵HIV防治的紅絲帶,其實就是1991年紐約百老匯的民間團體設計出來的。
隨著全球通報愛滋罹病人數在1995年突破一百萬,世界各地都努力因應水漲船高的疫情。「宣導安全性行為」和「讓保險套普及」,在1992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優先防治策略。原本迴避性行為議題的美國CDC,在1994年更改宣導手段,開始提倡保險套的使用。雖然英國當時選擇繼續迴避,但歐陸國家紛紛跟進,使用「一飛沖天的保險套」(The Flying Condom) 文宣,到處張貼在機場、車站、旅遊景點等公共場合。這對於普遍保守的公家機關來說,是突破心理障礙的創舉。
宣導保險套自然引來不少衛道人士和宗教團體的反對。幸好,泰國的成功經驗,讓各國獲得強有力的支持證據。泰國政府在1990年代初期大力推廣性工作者的保險套使用,性工作者若被發現未固定且全程使用保險套,就強制停業。這讓性工作者的保險套使用率從1989年的14%遽升到1993年的94%,成功扭轉了泰國HIV個案增加趨勢。安全性行為與保險套,從此成為愛滋防治的主要策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要在2000年之前,讓保險套能在亞洲和非洲全面普及。
1994年,科學家發現,分娩前使用AZT能夠大幅降低孕婦將HIV垂直感染給新生兒的機率。這成為另一個愛滋防治的著力點。法國和德國血友病患對血品公司篩檢HIV不力,提起訴訟,也讓各國政府和產業界正視血液製品安全的議題,紛紛制訂規範。從性行為、垂直感染、輸血安全各方面圍剿HIV,這似乎不再是個人類無力對抗的傳染病。
在此轉機之後,迎來風起雲湧的雞尾酒療法時代。更多複雜殘酷的議題,才要陸續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