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美國的HIV醫師荒:台灣會步後塵嗎?
八月份的美國聯邦醫學雜誌,刊出一篇美國HIV醫學會做的調查,提到關於HIV醫師荒,標題叫做「扭轉HIV照顧的危機」。
美國目前照顧HIV病友的醫師,大部分是完成訓練後、已經進入這個領域長達20年以上的醫師。有三分之一的現任HIV照顧醫師,再過5到10年就會退休。反觀HIV的病患人數仍然有增無減,壽命越來越長,如果不趁現在趕快招募新血的話,HIV照顧將會面臨出現斷層的危機。
為什麼美國年輕醫生不願意選擇HIV作為專業呢? 這個調查認為,是醫學生階段已經因就學貸款背負高額債務,而HIV照顧的保險給付偏低,難以償還負債,因此HIV照顧對年輕醫生不具吸引力。
另外,HIV的照顧模式,已經在最近幾年出現了改變。過去HIV診斷較晚、病症較嚴重、治療仍在發展中的年代,住院需求多,所以年輕醫生和醫學生在訓練階段,有機會接觸到愛滋發病的患者,整個HIV訓練內容也是偏重住院病患的照顧。
現在,先進的藥物已經讓HIV進入以門診醫療為重心的時代。但是年輕醫生和醫學生仍在病房接受訓練,缺少機會,到門診學習如何評估和照顧無症狀的HIV感染者,所以也就難以認識複雜的HIV藥物治療。這會讓年輕醫生存有「HIV是嚴重、末期疾病」的錯覺,不清楚充滿挑戰與興奮的門診,其實已經成為照顧HIV最重要的一環。這樣的錯覺便減低了年輕醫生對進入HIV照顧專業的興趣。
隨著HIV病友的壽命延長,越來越多的病友步入中年、老年,需要「預防醫學」的服務,例如癌症篩檢、疫苗注射,因此一般內科、家醫科醫師作為第一線HIV照顧提供者的角色,將會越來越重要。美國國會可能會通過一項400萬美金的預算,在全國各地設置愛滋教育訓練中心,提供第一線HIV照顧醫師更好的訓練,鼓勵年輕醫生投入這個專業。
台灣的狀況又是怎樣呢?
還好,現在HIV照顧的主要醫師們,大概還要至少15到20年才會退休,年輕一輩的醫生,逐漸有人對HIV有興趣開始投入,所以還不至於有很嚴重的斷層會發生,年輕醫生大多沒有負債的問題。不過HIV照顧在台灣是冷門中的冷門,仍是不爭的事實。
第一個冷門,是感染科在內科系的各次專科算是冷門,收入不如心臟科、腎臟科、腸胃科等大科;第二個冷門,是HIV在感染科當中,也算是冷門,因為病患集中在北中南的幾家醫學中心,所以如果不在醫學中心接受感染科訓練,對HIV會感到陌生,而照顧走向個案管理、慢性病模式後,跟急性傳染病的照顧模式有很大的差異,假如沒機會在HIV門診歷練過,出道後要在門診為HIV病友看診,勢必覺得千頭萬緒、不易招架。
台灣目前每年約新增1500位HIV病友,每年新增的成人感染科執業醫師約25位,如果平均分配的話,每個新進感染科醫師會有60位HIV新病友等著看診,而且每三到六個月就要回診一次、可能會跟著這位醫師看診一輩子! 所以看診的需求是很強的。但許多病友會利用網路、個人管道互通消息,各家比較,最後的現象就是,病友固定集中於某些大醫院,死忠的留守在某幾位有口皆碑的醫師手上,讓年輕醫師要踏進這個領域的門檻更高,更難留住病人,而幾位金字招牌醫師只好眼睜睜看著門診人數屢創新高,繼續與時間作戰苦撐看診品質。
美國HIV學會的這篇文章,提醒我們要注意台灣在HIV照顧的潛在危機。以HIV感染者人數成長的幅度,現任的HIV照顧醫師不久就會達到照顧極限(有的已經是極限),年輕、新進的感染科醫師終究無法逃避照顧HIV病友的責任,所以在感染科訓練的兩年中,應該要想辦法加緊學習HIV的門診照顧,讓自己加入愛滋照顧團隊,日後有信心能獨當一面。
希望病友亦能多給年輕醫師一些機會,不僅只是分擔資深醫師的高門診量,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看診接觸中,讓醫病雙方都能互相成長與學習,有朝一日能幫助更多的HIV病友。
星期五早上!!
回覆刪除台大醫院星期五早上內科34診是吧,幫你宣傳到囉~
回覆刪除學長我是今年剛離職的內科R1,但是聽說感染科這個次專現在很搶手啊!!
回覆刪除感染科在台大是變搶手了,別的醫院則還算是冷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