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1982年--人際網絡、傳染途徑與歧視烙印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1981年--從肺囊蟲肺炎到卡波西肉瘤
我在美國疾管局受訓的單位,稱作流病情報服務 (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簡稱EIS。這個組織已經有60年的歷史,主要負責調查美國境內的疫情。
1981年,洛杉磯的EIS派駐員,開始耳聞到同志社區出現神秘疾病流行的傳言。那年2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免疫學家,從30歲的男同志病人診斷出肺囊蟲肺炎。肺囊蟲肺炎是罕見的疾病,通常只發生在免疫系統低下的患者,例如癌症病患或器官移植接受者,這位病人卻是過去健康狀況良好。到了4月,UCLA已經連續看到4位肺囊蟲肺炎男性患者,都是年輕男同志,其中一位已經死亡。除UCLA之外,洛杉磯還有一位男律師,因肺囊蟲肺炎死亡,他也是男同志。
這五位病患,彼此並不認識,也沒有共同的接觸對象或性行為對象,不過他們都經常跟不同男性發生性行為。從檢驗發現五位病患都有巨細胞病毒感染,但是當時的男同志9成以上都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無法解釋為什麼引起肺囊蟲肺炎。有3位病患接受進一步的免疫功能測試,都發現有免疫低下的情形,這可能是引起肺囊蟲肺炎最相關的原因。
洛杉磯的EIS派駐員,將調查資料整理後,於6月5日發表在美國疾病管制局的週報MMWR上。這份報告引起許多迴響。紐約市報告了6個肺囊蟲肺炎的男同志案例。另外,紐約大學的皮膚科教授,報告在過去兩年已看到好幾位男同志出現皮膚紫色腫塊,診斷都是卡波西肉瘤。舊金山也發現不少男同志出現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也是罕見的疾病,通常發生在有義大利或波蘭猶太血統的老年人,或是某些非洲人,為什麼會在都會區的年輕男同志身上接二連三看到? 醫生懷疑的還是免疫低下。
美國疾管局為此成立了卡波西肉瘤疫情調查小組。全美18個都會區的EIS派駐員,開始搜尋病歷診斷,向皮膚科、腫瘤科、病理科、感染科等醫師,還有同志健康中心,主動詢問卡波西肉瘤案例,發現1980年後卡波西肉瘤的個案數才明顯增加。另外肺囊蟲肺炎的藥物之一pentamidine,是由美國疾管局統一控管,這個藥物的需求也是從1980年7月開始上升,到1981年達到高峰。
從全美15個州,總共確認了159個罹患卡波西肉瘤或肺囊蟲肺炎的案例,絕大多數的案例發生在紐約、舊金山、洛杉磯。患者大多數是男同志,也有海洛英藥癮者。調查還發現,除了肺囊蟲肺炎、卡波西肉瘤,還有許多其他的疾病最近發生在男同志身上,包括弓蟲性腦炎、隱球菌腦膜炎、帶狀疱疹、惡性淋巴瘤、隱胞子蟲腸炎等。調查小組對曾罹患卡波西肉瘤的男同志 (個案組),和未曾罹患卡波西肉瘤的男同志 (對照組),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過去一年的平均性伴侶人數,個案組明顯高於對照組 (過去一年的平均性伴侶人數:個案組61人,對照組24人) 。
直到1981年底,專家還認為這只是發生在男同志的疾病,許多人猜測可能是某種毒素或細菌引起的,以為病因很快會被研究出來,疫情會迅速獲得控制。 沒有人預料到,這僅是全球疫情的開端。
(待續)
愛滋30週年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我是不是感染了HIV? -- 憂慮下的深層心理 (完)
當擔心得到性病的求診者,走進診間時,對求診者和看診醫生,
走進診間 — 雙方預期的落差
要在陌生醫師的面前公開自己隱私,需要很大的勇氣,
怎樣算是好醫生? 因為諸多擔心而就醫的人,期待一位有耐心愛心,
可是在至少40到50人候診的門診場合,每人平均只能分配到5分
上述這些事情,求診者大概還可以用「醫生很忙、時間不多」
- 言詞或表情露出嫌惡:例如「既然敢偷腥,就要承擔後果」這類的話
,或是沒講話但是搖頭或皺眉頭。 - 充滿負面情緒的冷言冷語:例如「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我已經告訴你沒病,你又不相信,還來看我幹什麼? 我沒什麼能幫助你的。」
- 準備趕人:例如「跟你多講也沒用,外面還有很多病人在等,
請把機會讓給這些更需要的人。 」; 「反正怎麼講你都不相信,請找別的醫生吧。」
遇到這些狀況的求診者,心裡當然不好受。共同的疑問可能是:「
慮病族 — 挫折的醫病關係
精神醫學上有種病症叫做「慮病症」(
慮病族極度擔心自己可能罹患某種嚴重疾病,例如癌症和愛滋病。慮
容易被當成「症狀」的身體變化,包括腸胃不適、頭痛頭暈、
慮病族擔心身體症狀是重病徵兆,心思幾乎全放在身體上,
慮病族常在腸胃科、神經科、感染科等處反覆求診,
去年被渲染的中國「恐愛瘟疫」,和最近被廣東媒體報導的「陰滋病
醫生的困境 — 成功不必在我
我們再回頭看看文章開始所描述的不愉快場景,
當擔心得到性病的求診者,走進診間時,
從這一刻起,求診者和醫生的天線頻率就在不同頻道了。
如果時間極度充裕,醫生對於慮病症也有所認識,
即使這樣苦口婆心,患者仍不見得就會接受。何況如果這樣聊下來,
沒辦法,慮病族需要頻繁的向醫生或親友尋求保證「自己沒病」,
心之谷 能幫你什麼?
在心之谷答客問運作的1年8個月裡,回答了逾千則留言吧,
在1年8個月中,這麼多留言,可以歸納出:
- 這麼多讀者拿著放大鏡觀察自己症狀,如此擔心HIV,
可是從未有留言說,藉此真的驗出 HIV陽性。 - 這麼多讀者不惜血本反覆做各種檢驗,如此擔心HIV,
可是從未有留言說,藉此真的驗出 HIV陽性。 - 這麼多讀者為了自覺症狀遍訪群醫,如此擔心HIV,
可是從未有留言說,藉此真的驗出 HIV陽性。
在1年8個月中,有少數讀者分享了過來人經驗,
- 相信心之谷的資訊,不要再東查西查,受困於矛盾的網路資訊中。
- 滿12週檢驗陰性,就此打住,不要再質疑檢驗準確性,
否則永遠沒完沒了。 - 找精神科醫生聊聊,面對自己焦慮的源頭。
我希望這一系列文章,能夠讓憂心忡忡的讀者了解自己複雜狀況。
總結
列車,失控的行駛,煞不住車。再多的網路查詢、知識辯證、
癥結不在於身體的症狀,在於害怕、焦慮、質疑、擔心,放大甚至創
請不要再上網瘋狂查HIV相關資料。請不要再用放大鏡看自己每一
請勇敢面對心理深處的罪惡感或羞愧感。旁人不易了解你的痛苦,找
你需要的已經不是醫學知識,而是能讓你好好生活下去的智慧,明明
這是我對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則慮病的留言,8300字,
註:以上文字,純屬版主個人觀察和推論,並非科學研究的結果,閱讀時請獨立思考,不必全盤接受。如果你是過來人,歡迎在此標題下分享個人經驗,幫助有需要的讀者渡過難關。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我是不是感染了HIV? -- 憂慮下的深層心理 (二)
這一篇討論的是網路扮演的角色。網路的特色是:匿名、免費、
- 性病是可怕的:從頭到腳每個部位、每吋皮膚,甚至頭髮、
指甲好像都可以被性病影響到。 網路常見的圖片從恐怖的生殖器變化,到不成人形的愛滋末期病徵, 似乎得性病就會變得這麼慘。 - 性病是可恥的:網路上關於性病的描述,常跟道德觀、公共衛生、
甚至犯罪、天譴等 綁在一起。新聞常報導「醫院替罹患XX疾病的患者舉辦記者會 ,切蛋糕慶祝順利出院」,XX疾病絕對不是性病。媒體報導 「某藝人疑似罹患XX疾病」,假如XX疾病是癌症,大眾反應是獻上祝福,假如 XX疾病是性病,則輿論幾乎都是抱持看好戲的心態。
這些感想讓搜尋者加深恐懼感與罪惡感,
混亂、容易誤解的網路資訊
搜尋者研讀網路資訊,想找出讓性病解套的方法,
低風險、零風險 — 各人理解大不同
當初發生的性行為是高風險或低風險? 科學家其實已經提供了很好的數字當證據,
至於不算傳染途徑的接觸,例如接吻、微小傷口接觸、
症狀千百種 — 勿對號入座
網路資訊充斥著關於性病症狀的描述,讓人不想注意都很難。
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打個比方,你被空降到台灣不知何處,
遺憾的是,很多讀者花費可觀的時間做這樣的白工。
讀者可能會試圖用網路問答澄清自己的症狀是不是HIV引起的。
這樣的答案不夠完整。HIV是跟著感染者活一輩子的,
檢驗 — 又是陰性,還要再驗嗎?
針對性病相關的問題,網友的建議經常是「要檢驗才知道。」
網路資訊內容沒人把關。不過,就因為網路資訊不一致,
公共衛生單位建議滿3個月再去檢驗抗體。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就脫離這種惡性循環的人,很少回到網路的小眾
走到6個月後還不能掙脫苦海的人,能依據的科學論證愈益薄弱,
網路的感性角色
網路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提供資訊。「坦白vs. 隱瞞」這個多數人不願面對的最大難題,透過網路能夠自由討論、
作為圖書館、避風港、告解室、小眾團體天地,
為什麼醫生的態度會這樣?
(待續)
註:以上文字,純屬版主個人觀察和推論,並非科學研究的結果,閱讀時請獨立思考,不必全盤接受。如果你是過來人,歡迎在此標題下分享個人經驗,幫助有需要的讀者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