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使用雞尾酒療法後,有些人會面臨需要換藥的情形。究竟哪些是HIV感染者會換藥的理由呢?
瑞士的HIV世代研究(Swiss HIV Cohort Study)是知名的HIV治療相關大型研究之一。根據他們今年1月發表的資料:
在2005到2008年之間開始服用雞尾酒療法的感染者共1318位當中,有391位(30%)在服藥後一年內就換藥了,其中一半是在服藥6個月內換藥。
換藥的理由:
47%--因為藥物副作用
23%--醫生的決定
17%--病人的選擇
6%--治療失敗(病毒量控制不下來)
導致換藥的副作用
因為副作用而換藥的208人當中,導致換藥的副作用主要如下:
1. 腸胃不適 (29%) [主要來自快利佳和卡貝滋]
2. 藥物過敏 (18%) [主要來自衛滋]
3. 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 (17%) [主要來自希寧]
4. 肝功能異常 (12%) [主要來自瑞塔滋]
個別藥物最常見導致換藥的副作用:
希寧--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例如頭暈);停用希寧的人當中有44%是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副作用。
快利佳--腸胃不適;停用快利佳的人當中有53%是因為腸胃不適。
衛滋--藥物過敏;停用衛滋的人當中有41%是因為藥物過敏。
瑞塔滋--肝功能異常或藥物過敏。停用瑞塔滋的人當中有29%是因為肝功能異常,25%是因為藥物過敏。
那種藥物組合最容易被換掉呢?
答案是卡貝滋+快利佳,需要換藥的機率是平均值的1.7倍。其他組合,例如克為滋+希寧、卡貝滋+希寧,要換藥的機率低於平均值。
換藥不會降低治療成功率
因副作用換藥的人和没換藥的人比較,追蹤第一年治療成功率(病毒量小於50 copies/mL)都是85%左右。因副作用換藥,不會降低治療成功率。
延伸閱讀:
羅醫師您好:想請教您,我週一開始吃抗濾兒(Famciclovir)現在疱疹有開始掉,但偶爾還是會痛 以及還有一些大疱疱在..我想問 當這週日藥物吃完 若我還想再吃藥 直到病毒殺光為止..不曉得您覺得這樣是否妥當?? 另外 因長疱疹而停驗 CD4和VL 請問您覺得 是否皮膚恢復正常就可開始驗?
回覆刪除衛滋--藥物過敏;停用衛滋的人當中有41%是因為藥物過敏。
回覆刪除.............請問羅醫師,如果服用衛滋一年之後是否就可以不必擔心藥物過敏這個議題了呢?因為我看見藥物仿單似乎這種藥物非常傷肝.我本人卻適應算良好的.....
只是偶爾深夜右上腹會悶痛的情形,忍耐到天亮又會不藥而愈,這算正常嗎?
1. 該不該繼續吃藥、何時可以驗CD4和VL,這些是要親自診治的醫師才能做的決定,我無法在空中回答。
回覆刪除2. 服用衛滋一年後才發生過敏的可能性不高。肝臟沒有神經,所以腹痛通常跟肝臟沒有關係,深夜右上腹悶痛要注意的是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最好找內科、家醫科或腸胃科就診。
想請問一下醫生淋巴結腫 一顆一顆是啥意思
回覆刪除我有分不清楚是頸部的息肉還是腫大耶..
如果有淋巴結腫大應該不是長出來的吧??
羅醫生您好
回覆刪除很想了解
你對hiv治療疫苗藥物針劑的看法
因為目前國內似乎已經有醫院在做人體實驗了
和一般用藥比較起來
安全 可靠性 換藥的機率 藥物副作用 等等
抱歉打擾了
頸部的淋巴結位於皮膚底下、肌肉層之間,不會長出來成息肉。
回覆刪除我不知道你指的HIV治療疫苗藥物針劑是什麼,無法答覆。
發現hiv已經三十年了
回覆刪除請問羅醫師對愛滋疫苗樂觀嗎?人體完全完全清除hiv可能嗎?
有時想想如果自己如果在20年前感染hiv
現在的我可能就住在骨灰罈了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關於我說的hiv藥品疫苗
回覆刪除是聽病友說 台北榮總有在徵求
尚未服口服藥物的受試者
真的很希望能出現完全治癒的疫苗就是了
恩恩我也很希望能早點出來耶最近都會查關於能不能完全治癒的新聞在維基百科有還不錯的
回覆刪除德國科學樂觀及大膽的宣稱在2017年之前會問世
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
不過現在就好好活著吧這樣才能等到這一天~
我也是看了羅醫生去年10月的文章我們應該也是會正常人一樣壽終正寢~~加油吧 打好多字好累 哈哈..
想請問羅醫生對於在廣東出現的新型病毒
回覆刪除會不會蔓延到台灣來阿..真是挺可怕的
2011年真是人類多災多難的日子..
1. 一般所指的HIV疫苗是在未感染者來預防感染HIV的,目前有幾個HIV疫苗還在做臨床試驗中,但是這些HIV疫苗對已感染者是沒有用的。"治療性疫苗"則是在"已感染者"用來清除HIV或抑制HIV複製,到目前為止,治療性疫苗都功敗垂成,無法在臨床試驗顯示效果,但是也有新的治療性疫苗推出要進行臨床試驗。會不會成功,很難預料。
回覆刪除至於要能讓人體清除HIV的方法,目前還有一些關卡需要科學家研究突破之道,以後有空會再撰文簡介。
2. 廣東媒體報導的"疑似新型病毒"調查,我並沒有額外資料,知道的不會比你多。要等對岸疾病管制單位的調查結果出爐。根據該媒體描述的臨床症狀,我不覺得這會是什麼新型病毒,心理因素影響到生理的可能性才最高。
一些較無關的留言在整理時會刪掉,請見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