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2010台灣HIV治療指引導讀(3)--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


版主說明:免疫重建症候群是雞尾酒療法開始的初期常遇到的狀況,特別是頭三個月內。在這份治療指引的第一章裡,有一段簡要的說明了什麼是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節錄於此,提供讀者參考。

【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IRIS)

HIV感染者在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後,部分病患會出現明顯的病理性的發炎變化,發生時往往病毒量已有明顯下降而淋巴球數開始回升,因此臨床專家稱之為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發生率,如果是已經發生過伺機性感染的病患,其發生率可能在15-45%之多,如果是針對所有開始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的所有病患,其發生率大約是15-25%

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病症,
因人因病而異。最被經常提及會產生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伺機性感染,包括:結核病、禽型分枝桿菌和隱球菌感染。病患被診斷患有這些伺機性感染,接受相關的抗微生物製劑治療後,病症改善;但是,再加上抗愛滋病毒藥物後,可能再度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肺炎、腹膜炎等病症,甚至出現神經系統的病變或惡化。另外,有些病患初使用抗病毒藥物時並沒有跡象顯示發生伺機性感染,但是在開始使用抗病毒藥物的一段時間內(好發生在使用抗病毒藥物的六個月內),反而發生了伺機性感染,例如結核病。

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發生時機,大多是在開始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的三個月內,不過,可能短至開始服藥的幾天內,也可能長達一年以後。

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發生原因,目前仍不清楚,觀察結果顯示:病患在接受抗愛滋病毒治療後病毒量下降、免疫功能逐日改善,過去潛在的感染此時可能因為免疫系統改善到足以產生發炎反應,或者病患已經接受伺機性感染的治療一段時間後,伺機性感染已經獲得適當的控制,病患體內的免疫系統改善到產生過度的發炎反應。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的發生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病患開始接受抗愛滋病毒藥物時的淋巴球數越低,發生的機會越大;發生時通常病毒量也有明顯的下降;至於淋巴球數的上升量或者淋巴球數比值是否相關,不同研究間差異歧見仍大。

免疫重建發炎症候群發生後的處理方式,目前仍然缺乏一致的建議。多數的處理針對伺機性感染,則持續治療;針對過度的發炎反應,則視嚴重程度使用抗發炎藥物,例如:類固醇。不過,這些藥物的使用必須平衡考慮治療可能衍生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愛滋病檢驗及治療指引。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出版。2010年10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