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IV--傳染途徑迷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IV--傳染途徑迷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案例討論:口交傳染HIV


留言版偶爾會有讀者詢問:『口交真的會傳染HIV嗎? 真的有案例嗎?』

徵得患者同意,我在這裡分享今年看診的新個案,用化名 (小新) 描述他因口交感染HIV的故事:

「小新是年輕的大男生,定期每半年會做匿名篩檢。去年4月檢驗陰性,10月再去檢驗,報告變成HIV陽性。他傻眼了,這段時間只有跟Y君在一起,而且只有幫Y君口交一次,從未有口交以外的性行為。小新回顧那次口交:他本身有牙周病,口交過程有吃到Y君的前列腺液、但沒有接觸到精液。難道Y君是感染者,透過口交把HIV傳染給他?

他把事情告訴Y君。Y君自覺身體健康、從沒做過篩檢,於是在小新建議下,也去做了匿名篩檢。檢驗結果:HIV陽性。意外的是,Y君的CD4只剩20幾顆,病毒量超過10萬,顯示Y君感染HIV應該有一陣子了,已經到了發病的階段。醫生立刻要求Y君開始接受雞尾酒療法。」

案例討論:

口交的任一方有HIV感染,就可能傳染HIV給對方。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因為口交傳染HIV的案例報告。小新是幫Y君口交的一方,Y君的血液、精液、前列腺分泌物當中的HIV,就可能經由口交,從小新的口腔黏膜進入小新體內。


口交傳染HIV的機率是多少還不清楚,只知道機率低於無套肛交和無套陰道交,所以一般不會把口交視為高風險的性行為。雖然風險不高,小新卻還是被感染了,為什麼? 分析起來,小新有以下幾項危險因子:

1. 小新本身有牙周病:牙周病常造成有牙齦周圍有發炎、小傷口。如果幫別人口交的一方,自己口腔、喉嚨或嘴唇周圍有破皮或傷口,對方的HIV就比較容易乘隙而入。

2. 小新口腔接觸到Y君的前列腺液:精液和前列腺液都是含有高濃度HIV的體液,對方在口腔中射精、或是前列腺分泌物,會增加口交感染HIV的機率。

3. Y君的HIV病毒量高:對方血液的HIV病毒量超過10萬、尚未治療,通常精液和前列腺液中的HIV濃度也很高,使接受方感染HIV的機率大增。

這個真實案例的教訓:

1. 口交是低風險行為,但不是零風險。特別是你有口腔疾病、接觸到對方精液或前列腺液、對方HIV病毒量高的時候,就很有可能造成感染。

2. 對方有沒有HIV,是看不出來的,Y君不是特例。外表健康,可能已感染HIV數年。CD4超低、病毒量特高,自己卻不知道已被HIV感染,這樣的故事已一再上演。不管對方是誰,發生性行為之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即使是口交,也要使用保險套,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溫泉魚與HIV--英國媒體瘋了?

許多人今天可能都看到「溫泉魚咬腳恐散播愛滋」相關的報導。這個報導真的是令我看了哭笑不得,為了怕讀者又開始疑神疑鬼,我做了一點功課,澄清這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媒體引用的源頭,是英國兩家報紙的報導,分別是 Daily Mail 和 the Sun。英國媒體會突然報導溫泉魚,是因為英國在今年年初有事件引發民眾對於溫泉魚足療的衛生安全考慮,英國衛生單位開始集合專家做調查和研究,在8月31日完成了建議報告,於10月18日發佈了新聞稿,指出「溫泉魚足療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很低」(Fish pedicures unlikely to cause infection)。

英國官方的新聞稿,說明溫泉魚足療的風險很低,卻被這兩家媒體扭曲成引起恐慌的標題:Daily Mail 的標題是「溫泉魚足療恐散播HIV和C肝」;the Sun 的標題更誇張,說成「溫泉魚足療是病毒炸彈--可散播HIV和C肝」,配上一張恐怖的照片 (請自己點前面的連結去看)。這莫名其妙的報導,就被包括福斯(Fox News)在內的一些大新聞網貿然引用,接著在世界各地被翻譯流傳。

其實,英國官方的新聞稿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HIV和C肝。回去翻長達22頁的建議報告裡,第8到第9頁有描述到HIV和C肝、B肝這些血液傳染病的風險評估。但建議報告裡寫的是:

1. 至今沒有任何案例報告,是因為溫泉魚足療,而傳染到HIV或其他血液傳染病。

2. 這些病毒要能存活在溫泉魚的牙齒上,再被帶到下一個人造成傳染,是極不可能的事情。

3. 如果因為溫泉魚足療造成開放性傷口,是否可能讓HIV在水中傳染給其他有傷口的人? 這也是極不可能的事情。至今疑似透過流血到洗滌用水引起共用者傳染的案例,只有發生在B肝,從未發生在HIV和C肝。接觸到環境後,HIV遠較B肝和C肝病毒脆弱,何況水還會大幅稀釋病毒濃度,HIV要能在足療魚池中傳播,是機率極低的事情。

4. 結論:溫泉魚足療導致血液傳染病,雖然無法完全排除,可是風險極低。

這些文字竟然被媒體扭曲成「溫泉魚咬腳恐散播HIV和C肝」,還隨便亂說「英國健康保護局警告:溫泉魚會成為愛滋病毒及C肝的媒介」。事實上,英國官方根本沒講這樣的話,媒體卻信口開河,引發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實在可恥。英國的專家和愛滋民間團體已經紛紛出來闢謠,批評媒體錯誤的報導,製造恐懼,也誤導讀者對HIV傳染途徑有不正確的認知。

溫泉魚足療,確實有些可能引起某些「遇水則發」的細菌感染,特別是免疫力不好的人,例如有糖尿病、乾癬的人,應該要避免溫泉魚足療。可是強調 HIV、C肝? 則是張冠李戴,模糊焦點。

所以,請不用問我溫泉魚會不會傳染HIV,請去問發瘋了的英國媒體、或是未盡查證之責就照單全收的其他媒體吧。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HIV的傳染途徑:破除迷思



以下是翻譯自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官網並且摘要,全文(英文版)可以在這個網站看到:http://www.cdc.gov/hiv/resources/factsheets/transmission.htm

雖然是1999年的文章,10年後的今天拿出來看,還是很有用。希望對HIV充滿恐懼的網友們,能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比較安心。

---------
雖然科學家針對HIV已經研究相當多,已經很清楚瞭解HIV是如何傳染的,不幸仍然有許多錯誤的資訊、不符合科學發現的陳述,在網際網路或大眾媒體流傳。因此,美國疾病管制局特別準備這份資料,以澄清對於HIV的一些迷思。
怎樣才會傳染到HIV?

HIV會經由性行為、共用針具、輸血、垂直感染、哺乳等途徑,從感染者傳染給其他人。

在醫療單位,曾發生過員工因為被含有HIV感染者血液的針具扎傷、或被其血液直接接觸傷口或黏膜,而傳染到HIV的事件。理論上醫療同仁如果自己是HIV感染者,可能在照顧過程中傳染給病患。在美國僅發生過一個這樣的案例,一位本身有HIV感染的牙醫師,在進行牙科治療過程將HIV傳染給6個病患。美國曾針對36位本身是HIV感染者的醫師或牙醫師,調查他們照顧過的22000位病患,並沒有發現其他因醫療照顧被醫師或牙醫師傳染HIV的案例。

有人擔心HIV會透過其他途徑傳染,但是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些猜測。如果HIV有其他傳染途徑,例如空氣、水、或是昆蟲,HIV的流行狀況應該會跟我們觀察到的現況完全不同。比方說,如果蚊子可以傳染HIV,應該會有極多的幼兒、學齡兒童遭受HIV感染,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任何HIV通報個案都會由地方衛生單位瞭解評估其傳染途徑,至今並未發現HIV有任何其他的傳染途徑存在。

以下是特別針對一些誤解、迷思,所做的澄清與討論:

環境當中的HIV

HIV在環境當中不易存活,因此要藉由環境傳染是極不可能的。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母乳、唾液、眼淚當中,可以發現HIV,但是濃度高低差異很多。為了檢驗在環境中的存活,科學家選用高濃度的病毒來做環境實驗,發現在嚴格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HIV可以在環境中存活數天到數週,但是如果在乾掉的體液、數小時內,90-99%的HIV(就算是高濃度)就無法存活。由於自然狀況下血液或其他體液當中HIV的濃度,遠遠低於實驗室選用的『高濃度』,因此,只要血液或體液已經乾掉,HIV要藉由環境傳染的機率,基本上就等於零。

有人對前述這些實驗結果做出錯誤的解讀和結論,引起讀者不必要的恐慌。這些實驗的結果不能套用在評估個人感染HIV的風險,因為:

(1) 實驗室使用的病毒濃度,遠超過在自然狀況下,HIV感染者血液或體液當中HIV的濃度。

(2) 從來沒有任何人,被證實是因為接觸帶有HIV的環境表面,遭受HIV傳染。

(3) HIV脫離人類活體之後,就不能進行複製(除非在實驗室內進行培養條件下),因此,也就無法進一步擴散、傳染出去。

家庭當中的HIV

因家庭接觸而傳染HIV的案例相當罕見。曾發生過的案例,被認為是因為家庭成員的皮膚或黏膜傷口,接觸到家人帶有HIV的血液所致。為了避免這些特殊狀況,在與HIV感染者或HIV感染狀況不明的家人相處時,家人應該要注意自我防範。防範措施如下:

(1) 接觸血液或其他可能帶有血液的體液(例如尿液、糞便、嘔吐物)時,應該要戴手套。

(2) 不論是家庭照顧者或HIV患者,雙方的皮膚有傷口或皮膚有破裂時,都應該要用紗布或繃帶覆蓋好。

(3) 接觸血液或其他體液後,應該立即洗手,及清洗其他有接觸的身體部位。發現環境表面有血液沾污時,應該立刻清潔消毒。

(4) 不要共用刮鬍刀、牙刷

(5) 針具和其他銳利工具,應該僅在必要醫療照顧時,才在家中使用,並且要注意使用的安全守則。例如不要用手拿針筒蓋去回套針頭,針具應丟棄在不會被刺穿的容器內。.

服務業與HIV

針對同事、客戶、消費者在職場當中的接觸,並不會造成HIV傳染。HIV感染的食品工作者只要沒有合併其他感染(例如腹瀉、A型肝炎),就不必限制工作內容。

與人體接觸有關的服務業,例如理髮、美容、按摩業,並未發生過因服務內容而傳染HIV的情形,遵守常規注意事項即可,例如刺青、針灸、穿耳洞的工具,不應重複使用,而且應妥善丟棄或完整清潔消毒。可能帶有血液的器具,例如刮鬍刀,應該只能使用於單一顧客,並且在每次使用後,妥善丟棄或完整清潔消毒。

至今並未報告過因刺青、穿洞(耳洞、鼻洞等)傳染HIV的案例,但是這些行為已有造成B型肝炎傳染的案例發生。因針灸傳染HIV,則曾有一個案例報告。理論上這些行為會造成帶血傷口,萬一接觸帶有HIV的血液和體液,可能傳染到HIV。另外,如果器具重複使用又未清潔消毒完整,也可能造成顧客之間的傳染。

親吻

閉口親吻,或社交親吻,不會傳染HIV。開口親吻,或法式親吻,因為有可能接觸到血液,美國疾管局不建議和HIV感染者發生開口親吻或法式親吻。但是,即使開口親吻,傳染到HIV的機率是非常低的,美國疾管局至今僅發現過一個案例,是『可能』由於開口親吻接觸到血液,導致傳染HIV。

咬傷

美國疾管局在1997年曾報告一個被人咬傷而傳染到HIV的案例。醫學文獻中也曾經有因咬傷、嚴重創傷有血液接觸,而傳染HIV的其他報告。要提醒的是,咬傷絕非HIV的常見傳染途徑。

唾液、眼淚、汗水

在一些愛滋發病者的唾液、眼淚當中,可以存在很少量的HIV,但是有少量的HIV並不表示唾液或眼淚可以傳染HIV。至於汗水,則從未發現過有HIV存在。至今從未有報告過透過唾液、眼淚或汗水接觸,而傳染HIV的案例。

昆蟲

昆蟲叮咬不會傳染HIV。科學實驗和觀察發現,昆蟲叮咬人體時,不會把昆蟲本身血液或過去吸入的人血,注入正在叮咬的人體。事實上,昆蟲只會注入自己的唾液,作為潤滑劑,或用來對抗人體血液凝固。因此,像是瘧疾、黃熱病、登革熱,都是藉由蚊子的唾液傳染。HIV只能在昆蟲體內停留很短的時間,無法在昆蟲體內存活、繁殖,也不會感染昆蟲本身,所以無法透過昆蟲傳染給叮咬的人體。

有人擔心昆蟲吸血口器可能帶有HIV感染的殘餘血液,因此傳染給下一個叮咬的人體。這是不可能的,理由包括:昆蟲口器表面無法殘留大量血液,而昆蟲在吸血後會休息消化血液,不會在吸血後立即飛到下一個人體去叮咬,所以,無須擔心會透過昆蟲叮咬傳染HIV。

補充:口交可以傳染HIV嗎?
(美國疾管局原文http://www.cdc.gov/hiv/resources/qa/qa19.htm)

可以。如果口交的任一方有HIV感染,就可能傳染HIV給對方。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因為口交傳染HIV的案例報告。雖然科學家並不確定,究竟口交傳染HIV的機率是多少,至少研究顯示這樣的風險低於不安全的肛交或陰道交。

如果『進行口交』的一方有HIV,口腔的HIV可能會經由對方下列的部位進入對方體內:
(1) 陰莖前端的尿道黏膜
(2) 陰道或子宮頸的黏膜
(3) 肛門黏膜
(4) 性接觸部位的皮膚破皮或傷口。

如果『接受口交』的一方有HIV,這一方的血液、精液、前列腺分泌物或陰道分泌物當中的HIV,可能會經由對方口腔黏膜進入對方體內。

以下的狀況會增加口交傳染HIV的機率:

(1) 『進行口交』的一方,在口腔、喉嚨或嘴唇周圍有破皮或傷口。
(2) 『接受口交』的一方,在對方的口腔中射精
(3) 『接受口交』的一方,有其他性病(例如梅毒、菜花等)

如何避免口交傳染HIV?不要發生性行為,也就是『禁欲』,最有效的方法。否則請使用保險套於陰莖。針對陰道或肛門,請使用乳膠隔絕物(Latex barrier),阻隔口腔和陰道或肛門的直接接觸,用於覆蓋食物的塑膠保鮮膜,也是可以使用的口交隔絕物。

如果與伴侶共用性玩具(sex toy),例如人造陰莖或按摩棒,雙方都應使用新的保險套,不可共用保險套,並且應在各自使用後,將性玩具完整清潔消毒。

(以上譯自美國疾管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