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IV--預防保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IV--預防保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預防伴侶感染--我該為另一半吃藥嗎? Part II

平溪 天燈
是否該為另一半而吃藥? 不能只看科學證據、或是訴諸道德,而要考慮感染者和伴侶之間的實際狀況。我舉以下兩個例子來討論。

案例一:

A君上週診斷HIV感染,CD4=590,病毒量=15000,推測是半年前的一夜情被感染。他前天鼓起勇氣,告訴交往3年的伴侶自己有HIV感染,苦苦道歉後,請對方去做匿名篩檢,篩檢結果為陰性。A君今天回診時,伴侶陪同在旁。A君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可以先追蹤,但是他希望醫生讓他立刻開始吃藥,以降低傳染給另一半的機率,「有副作用也沒關係,今天就開始。」伴侶也支持A君的決定。

這個案例要注意「用吃藥來贖罪」、「用吃藥換取對方留下來」這兩件事。故事發生得太快,A君懷抱著出軌、感染、伴侶可能被傳染的種種罪惡感,會急著想做點什麼,來彌補感情關係、留住伴侶。但是A君了解吃藥一輩子不能中斷、吃藥的副作用是怎麼一回事嗎? 萬一伴侶後來決定分手,A君是否就會放棄吃藥呢? 這些都是要仔細考慮的。可能需要分別進行單獨的討論,以免因為另一半在場而口是心非。

單獨晤談後,我們了解到,A君急著想開始服藥,有很大的因素,確實是為了贖罪,怕伴侶因他出軌而分手,其實A君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但他更怕不吃藥會失去伴侶。伴侶說「生病就趕快吃藥,把身體照顧好。」A君覺得只要開始吃藥,就可以讓伴侶看到他的努力和改變。

A君的伴侶則是表示,雖然生氣A君不忠,但是願意接受他的道歉,希望幫助他照顧身體,所以叫他趕快吃藥,可是聽醫生說才知道原來還有「不吃藥、先追蹤」這個選項,如果可以不用吃藥,他不會強迫A君為了他而勉強自己去吃藥。

我們將A君和伴侶再度集合,澄清彼此的想法,並且強調,保護伴侶最重要的方法,其實是「性行為戴套」,光吃藥是不夠的。我請A君考慮兩個星期,跟伴侶好好討論,再決定是否要開始吃藥。

兩星期後,A君和伴侶表示,他們查了很多資料,彼此討論清楚了,他們性行為一定會戴套,為了讓彼此更安心,他們還是想開始吃藥,A君服藥後的適應期,伴侶會盡力陪伴。因此,我就讓A君開始吃藥了。

案例二:

B君診斷HIV感染兩年,尚未服藥。B君半年前開始有交往對象,至今B君不敢告知對方自己有HIV。雙方週末常同住,發生過幾次性行為,都因為對方堅持無套,B君迫於無奈就允許對方不用保險套。B君今天回診時,得知CD4=370,病毒量=103000。由於CD4逼近350、病毒量也偏高,醫生建議B君開始吃藥,是為自己也為對方,但是B君害怕吃藥會被對方發現、導致分手,遲遲不能下決定,重複詢問:「可以不要吃藥呢?」

以這個案例來說,B君原本就該為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吃藥了,大家也會擔心另一半被感染,希望B君吃藥、用保險套,來保護對方。但是顯然雙方關係是不平等的,B君不敢對抗另一半對無套的堅持,更怕對方發現自己有HIV就會分手,因此吃藥變成難題。

這是HIV感染者在伴侶關係常見的困境,因為害怕分手而選擇隱瞞,導致罪惡感和羞恥感,成為弱勢、依賴的一方,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要求對方戴套。「一旦知道,就是結束」這樣的想法,凌駕健康考量,成為B君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假如硬逼B君吃藥,B君拗不過勉強領藥回家,還是害怕吃藥被另一半發現,結果往往就是沒吃、丟掉,或者是三天有吃兩天不吃,造成抗藥性。

最好的情形,當然是B君能把真相告知另一半,就不用擔心吃藥被發現。我們可以跟B君沙盤推演、指導告知技巧,但是對方知道後會有什麼反應,確實難以預料。即使用「結束又怎樣」企圖點醒B君,分手的恐懼已在內心深植,他就是不願意冒險、跨出第一步。

暫時無法告知真相,只好退而求其次,從「要求戴套」和「吃藥降低傳染力」著手。弱勢、依賴的一方,會習慣維持現狀、不想改變,因此首先要強調B君必須改變,否則對方日後感染了,回頭發現是B君隱瞞並傳染,關係照樣可能結束,還有法律問題要面對。鼓勵B君「你可以做得到」,幫助B君發掘問題、找出答案,例如:該講哪些理由讓對方願意戴套? 或是願意讓你幫他戴套? 或是乾脆拒絕性行為? 該把藥藏在哪裡? 何時何地可以吃藥不被對方發現? 該怎麼樣處理用剩的藥罐和藥袋?

改變行為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盡力嘗試、幫忙找方法,也讓B君喘口氣,回去消化所有的資訊和建議,考慮一陣子。兩星期後,B君說他準備好了,決定開始吃藥;暫時他會先用「累」當理由、拒絕發生性行為,日後盡量試試看,要求對方戴套。這個案例是現在進行式,我們持續關注和支持B君,更希望幫助B君尋回自信和勇氣,向另一半告知真相。

小結

由A君和B君兩個例子,希望讀者能夠稍微體會「為另一半吃藥」的複雜狀況。有句很發人省思的話,是一位感染者告訴我的:「有個人願意接受我生病這件事情,我當然會願意吃藥。」如果伴侶之間敢說出真相、彼此扶持,吃藥才不會戰戰兢兢、唯恐對方發現。只有一方默默為伴侶服藥,另一方卻蒙在鼓裡,只怕攤牌時刻還是心痛,用心良苦都成空。
預防伴侶感染,不能只由感染者擔責任,另一半的支持更是關鍵。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預防伴侶感染--我該為另一半吃藥嗎? Part I

石碇 烏塗溪
尚未服藥的HIV感染者,每3到6個月回診看CD4和病毒量的抽血報告:

「CD4比上次降低一些,這次是450顆。病毒量5萬2800,跟上次差不多。依你目前個人的狀況,還不用吃藥,先繼續追蹤就好。」

以往只要講到這裡就結束了。現在我會多說幾句:「但是也有人是為了另一半吃藥的。最近新的治療建議是,如果你有持續發生性行為的對象需要保護,你提早開始服藥、把病毒量控制好,可以降低96%的傳染機率,減少對方被感染的可能。你有這樣的對象嗎?」

我問完後,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答案。有些人沒有交往的對象或伴侶。很多人確實有對象或伴侶,可能同樣是HIV陽性,也可能沒有HIV。針對最後這一群人,我們叫做「HIV正負相異伴侶 (serodiscordant couple)」可以考慮服用雞尾酒療法來預防另一半被自己傳染HIV。

這項新作法的根據,是一項由美國主持的大型跨國愛滋研究結果,2011年8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科學家在非洲、亞洲、美洲共9個國家,將1763對HIV正負相異的伴侶納入研究,其中97%是異性戀伴侶。所有感染者的CD4都介於350到550之間,被科學家隨機分配為兩組,實驗組共886對,有感染的一方立刻開始服藥;對照組共877對,感染者等到CD4降低或有發病症狀才開始服藥。透過病毒基因序列比對,在平均追蹤1.7年期間,實驗組只有1位伴侶被傳染,對照組則有27位伴侶被傳染。實驗組跟對照組相比,傳染風險減少96%。

因為兩組有這麼明顯的差異,這個研究成果廣受世界矚目,歐美國家最近紛紛將「預防伴侶感染」納入治療建議當中,並且推論在同性伴侶也適用。主要的科學原理,是雞尾酒療法會使血液和生殖器體液的病毒量大幅降低,減少另一方HIV經由性行為傳染的機率。科學家也發現,為「預防伴侶感染」而服藥的感染者,會比「為自己服藥」的感染者,更能堅持規則服藥,可能是出於盡力保護對方的心理。

大家可能好奇,實驗組為什麼有1位伴侶被傳染?事件發生在感染者服藥3個月時,作者並未進一步說明,我推測是血液和生殖器體液的病毒尚未控制住、也沒有使用保險套。一般來說,服藥3到6個月之間,血中病毒量才會測不到。但即使血中病毒量測不到,精液、前列腺液的病毒量可能仍測得到、仍具傳染力。感染者如果要保護另一半,無論服藥、不服藥,保險套都是必備品。假如無套,就無法避免伴侶被傳染的可能。

感染者想預防另一半被感染,有三招:
1. 提早開始雞尾酒療法,將病毒量控制住,傳染風險可以減少96%。
2. 性行為(包括口交)全程戴保險套,避免生殖器體液直接接觸到另一半的生殖器、肛門和口腔黏膜。只要保險套沒破,伴侶就不可能被傳染。
3. 萬一無套性交或者保險套破了,儘速於72小時之內讓另一半接受預防性投藥,傳染風險可以再降低80%以上。

這裡講的都是「為另一半服藥」的好處,但要感染者出於愛心或是道德,為伴侶服用雞尾酒療法,雖然理由冠冕堂皇,但感染者仍然應該仔細考慮,是否要為了另一半,提早承受藥物副作用、或是服藥帶來的不便呢? 版主在下一篇繼續討論。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新聞) 防愛滋新藥美核准上市 濫用恐引發抗藥性


【張翠蘭、高子航╱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前天核准第一款可預防感染愛滋病毒的藥物「舒發泰」(Truvada),研究顯示,該藥能降低感染愛滋病毒機率最高達七成五。國內醫師指出,舒發泰確實可避免愛滋病毒入侵與繁殖,但需小心可能因此造成濫用,反而引發抗藥性與更多愛滋感染者。
舒發泰二○○四年已上市,原被核准配合其他藥物一同治療愛滋患者,美國最新核准該藥可用於預防感染愛滋。研究顯示,異性戀伴侶中若有一人為愛滋患者,未帶原的另一半服用舒發泰,感染愛滋病毒機率可減少七成五;另有研究發現,性生活活躍、未感染愛滋病毒的男同性戀者,若每天服用舒發泰,搭配使用保險套,感染愛滋風險減少四成二。
搭配使用保險套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羅一鈞昨說,舒發泰現為國內愛滋第二線治療用藥,一顆要價七百零五元,第一線用藥同成分藥物僅三百元,患者第一線治療失敗或有副作用,才可申請使用舒發泰;該藥可避免愛滋病毒入侵與繁殖,確實可能對有高風險性行為者具預防作用。
但羅一鈞指出,美國已提醒舒發泰須長期服用,並搭配使用保險套、定期篩檢愛滋,才有預防效果,民眾不可當成一次性的用藥,以免造成抗藥性與更多危險性行為,導致感染愛滋。
台代理尚未申請
愛滋病感染者權促會理事長張維也說,擔心此藥若核准用於預防,會本末倒置造成更多愛滋感染者,仍應加強宣導安全性行為與自我保護,衛生署應謹慎審查。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藥品組簡任技正戴雪詠說,舒發泰現為愛滋治療用藥,若要用於預防,藥廠須提出新適應症申請才會審查。舒發泰台灣代理禾利行總經理鄭文同回應,是否在台申請新適應症,仍待美國總公司指示。
預防與治療愛滋須知
.避免參加轟趴、性派對,或有多重性伴侶等危險性行為。
.性行為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
.避免與性交史不明對象發生性行為。
.拒絕毒品,尤其勿共用針頭。
.高危險群每半年應接受愛滋篩檢。
.國外研究發現,現行愛滋治療用藥「舒發泰」可當成預防用藥,但須配合安全性行為與定期篩檢。
資料來源:羅一鈞醫師 
----------------------------------------------------------------------------------
昨天跟記者高子航先生,就這個議題討論了很多,今天看到蘋果刊出,很感謝記者很專業的報導。
我最擔心的是民眾會產生「吃一次就有效」這種錯誤觀念,實際上即使花大錢買到Truvada,必須「持續長期服用、搭配保險套,才有預防效果,絕對不可以當成一次性的用藥,否則反而可能造成HIV抗藥性。
聽說最近坊間有跑趴者會兜售「娛樂藥包」,除了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肛門鬆弛藥物(RUSH)、壯陽藥物之外,還販售從非法網站郵購買來的「愛滋預防藥物」。請讀者千萬不要被「愛滋預防」這個名詞迷惑,吞一顆藥「吃了再上」是沒辦法預防HIV的,不安全性行為之後必須連續服用28天。如果你只吃一次、沒繼續吃,要是真的感染到HIV,就很可能有抗藥性,反而讓治療陷入困境,得不償失。請讀者務必拒絕這種推銷,不要上當!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激情過後--西雅圖男同志HIV感染風險評分表

九寨溝珍珠灘瀑布
(10/15刊登、10/16酌修)

心之谷的常見問題之一,是『我會不會得HIV?』。這種問題有如算命,神仙也難算準。但是假如有好的理論和工具,也許能像天氣預報,至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團隊,針對1900多名男性間性行為者,進行長達近7年的追蹤,發現有101位感染HIV。他們就這些研究對象的行為風險因子進行分析,在2009年設計出一套評分表,提供給照顧男同志的醫護人員,用來評估HIV感染風險。如果你本身是男同志,也可以試著用這份評分表算自己感染HIV的風險。

下圖是這份評分表的分數玩法:
各位看完這份評分表,恐怕會有疑惑:為什麼用搖頭丸或RUSH的計分最重?得過性病的權重也滿高的,反而性伴侶眾多只佔3分,無套肛交只佔1分?

這反映出一個概念:無套肛交雖然是感染風險最高的性行為,還是要「對方有HIV」,才有可能被傳染。你可以看到其他3項評分項目,都是在計算對方有HIV的可能性。更進一步來說,是計算你的「性行為圈子和「性行為對象選擇條件的風險。

許多研究都指出,使用搖頭丸、RUSH、以及其他娛樂藥物,受同儕團體影響很大。用藥變成人際圈子裡的文化,可能成為開放、新潮的象徵,新手要融入圈子,想不用都不行。除了享受快感,使用搖頭丸、RUSH,對個人而言,代表願意接受新的事物,走出理性的防護罩,取得同儕的接納信任,在圈子裡找到歸屬感。這對因社會壓力必須小心翼翼、戴面具演戲的人來說,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

用搖頭丸、RUSH後,情緒高漲,自我感覺良好,警戒全然放鬆,容易吸引並接受陌生的性行為對象,往往就無法再兼顧保護措施。這種場合,無套猛攻、多P、輪交、雙肛交等極高風險的行為,很容易發生。圈子裡若有病毒量高、又愛從事高風險行為的人,就很容易一炮多響,造成多人同時中獎。

曾得過梅毒、淋病之類的性病,除了表示保護措施不夠,更反映你的小圈子的享樂指數,或是你選擇對象的條件,容易選到風險偏高的人。這是個警訊:這次幸好是梅毒,還可以治癒;下次對象有HIV,你恐怕就中頭獎了。

此外我想補充,從醫學上來說,罹患梅毒、淋病、披衣菌等性病,如果沒治療,會讓生殖器黏膜出現缺口,給HIV開一扇長驅直入的大門,讓性行為時感染HIV的機率大增。因為我個人也同意這這一項的計分應該給的比較重。

HIV感染者常會回想:如果時光倒流,有什麼辦法能不得HIV嗎?還沒感染的你,或許覺得禁欲是唱高調,保險套常忘記帶,那麼至少請努力做到以下3點:

1.    請不要用搖頭丸、RUSH或其他娛樂藥物來助你知道酒後開車很危險,在High的狀況下做愛,同樣可怕,簡直像是邀請HIV住進你身體

2.    追殺梅毒、淋病等性病。如果出現生殖器潰瘍、突起物、小便疼痛等症狀時,請迅速就醫治療好。持續有性行為發生但沒症狀的人,也請每隔半年做匿名篩檢,找出潛在性病加以治療,不要讓HIV有縫隙可以鑽。

3.    減少性行為對象人數。記得舊金山同志圈的名言:「每一次的性行為,都在重溫對方終生所有對象帶有的疾病。」性行為人數越多,風險當然越高。身體是你自己的,最終只有自己能負責,不要白白賠上健康。

此外,有益友在同場合,多一雙眼睛,提醒自己注意風險和保護措施,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幫你避免掉不想要或不安全的事情發生。

行為是很複雜的事情,上述的說明過份簡化,出發點是讓普羅讀者都能看得懂。希望讀者能想想自己該怎麼做,才能降低感染HIV的風險?那麼事後懊悔來心之谷求助的人數,或許就可以減少吧。


參考文獻:Prediction of HIV acquisition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009; 36:547-555.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提升免疫力的健康食品?


大家都知道感染HIV後免疫力會變差,差到一個程度就要開始吃藥。吃藥後,也有人看著CD4龜速增加,望眼欲穿,恨鐵不成鋼。許多感染者關心:『怎樣維持免疫力、增強免疫力? 坊間有許多標榜『提升免疫』的健康食品。究竟對HIV感染者有沒有用呢?』

首先,『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受到健康食品管理法的規範,不可以亂用。法律對健康食品的定義是:『具有保健功效,並標示或廣告其具該功效,且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非屬治療、矯正人類疾病之醫療效能為目的之食品』。一般食品,包括坊間所稱保健食品,如果沒取得衛生署健康食品查驗登記許可證,卻宣稱為『健康食品』,就可以移送法辦。

要成為『健康食品』,必須經過衛生署的健康食品查驗登記。目前通過查驗登記,屬於『免疫調節功能』這類的健康食品,共有32項,包括XX牌靈芝、XX牌蜂膠、XX牌人蔘膠囊、XX牌綠藻等等,讀者可以到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網站去查詢清單。

通過健康食品查驗登記的產品,往往就會打著『國家認證』的旗號,大肆宣傳免疫功效。可是,聰明的你,應該仔細想想,究竟『國家認證』了什麼?

要得到免疫調節健康食品的『國家認證』,要有『實質科學證據』,但是這所謂的科學證據,其實沒有想像中複雜。只要取得至少10隻小鼠,做下列任何一項實驗:(1) 脾臟或淋巴結細胞增值反應 (2) 抗體分泌實驗 (3) 細胞激素分泌實驗 (4) 分離脾臟細胞及表面標記分析 (5) 自然殺手細胞活性 (6) 吞噬細胞活性 (7) 特異性抗體產生 (8) 特異性T細胞增殖反應 (9) 特異性細胞激素製造 (10) 遲發性過敏反應。

上述這些實驗只要有一項好的結果,就可以據此向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申請『免疫調節健康食品』的查驗登記。衛生署只做書面審核,不會驗證實驗,究竟老鼠發生什麼事,只能由廠商提供的資料判斷。書面審核通過,就能成為『免疫調節健康食品』。在衛生署的網站上,你會看到產品註記是『產品宣稱功效:有助於抗體生成...』,到了電視廣告,卻變成『國家認證有助於免疫力提昇』,這文字遊戲,就讓觀眾相信吃了會讓免疫力變好。

以暢銷的某靈芝產品為例,從老鼠實驗得到的結果是:『產品宣稱功效:有助於抗體生成、免疫細胞增生能力、調節T細胞功能、自然殺手細胞活性、吞噬細胞活性』。雖然效果看起來洋洋灑灑,卻沒有一項是專門針對CD4細胞。『免疫力』是個很空泛的字眼,實際包含很多免疫系統的指標,廣告只籠統的說『提升免疫力』,提升的究竟是不是需要提升的免疫指標? 還是反而讓好端端的免疫指標飆升,反而有害健康? 更何況,老鼠的免疫系統,並不等於人的免疫系統。

以HIV感染來說,免疫重點指標就是遭破壞的CD4細胞,究竟這些健康食品是否能讓HIV感染者的CD4上升? 答案是『不知道』。老鼠不會得HIV,所以不可能找到模仿HIV感染的老鼠來做實驗。只靠健康的老鼠做實驗的結果,想套用在複雜的病人身上,相當勉強,很難說服醫師,還是需要做人體試驗才知道。目前的免疫調節健康食品,沒有任何一項是做過人體試驗的,畢竟做人體試驗是昂貴而且冒險的。所以讀者去問醫師『XX健康食品有沒有效』,醫師必定持保留態度。畢竟我們診治的是人,不是老鼠。

沒有人體試驗,我們不知道吃健康食品對HIV感染者是否有益、還是有害。小明很開心食用後CD4上升、病毒量降低,但是CD4和病毒量就像股市一樣,原本就會震盪波動,小明如果沒食用,CD4可能也會上升、病毒量會降低,跟健康食品其實無關。就算對小明有效,對小華也不見得有效,對小強甚至可能有害。身為醫師,我不會建議你去花錢對健康下賭注,把自己當成白老鼠玩。

總之,在各位花錢去買宣稱『提升免疫』、『國家認證』的健康食品之前,請先想想,這錢花得值不值得。大家對服藥總是提心吊膽,但是對於證據僅僅只是老鼠實驗的健康食品,其實也該考慮周詳,不要人云亦云、盲從跟隨,花錢當冤大頭。

參考資料: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健康食品之免疫調節功能評估方法』(Word檔)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HIV感染者出國前的準備(3)--預防保健篇


出門在外,看似愉快的異國美食、壯麗山川、甚至浪漫邂逅,可能都暗藏生病的危機。怎樣玩得開心又不生病呢? 以下是你該注意的事情:

吃得安全:切勿生食

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是排名首位的旅遊疾病,尤其是到東南亞、中國、印度、非洲等衛生可能較落後的地方,品嘗不乾淨的路邊小吃後,常會引起上吐下瀉。在HIV感染者更要小心,因為食物中毒的常客『沙門氏菌』,特別容易在HIV感染者造成疾病,甚至蔓延到腸胃道以外,引起菌血症之類的嚴重問題。

出國旅遊時,面對美食當前的誘惑,切記『生食生水不能入口』。水果最好削皮再吃,以免吃下果皮上的細菌。生菜、冷盤、生魚片、沒烤熟的肉或青菜,不碰為妙。路邊的冰品、加冰的飲料,可能使用自來水或地下水做成的冰塊,大腸桿菌常常就這樣被吃進去。

農場鮮擠的牛奶或羊奶,必須問清楚是否經過巴斯德滅菌的標準處理 (Pasteuralization),否則喝下去可能感染到細菌。超市、賣場、便利商店賣的非真空包裝的即食商品,假如運送、保存過程沒有管控好,或是置放太久,內容物就容易腐敗長菌。就算不是吃東西,也可能禍從口入。在河川、湖泊、池塘、泳池游泳,或是泡溫泉時,切勿把進入口鼻的水吞下肚。

瘧疾預防

瘧疾是一種寄生蟲傳染病,可以引起嚴重的貧血、腎衰竭、腦水腫等健康問題,在CD4偏低的HIV感染者,瘧疾症狀通常會比較厲害。瘧疾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染的,台灣已經早就根除瘧疾了,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存在瘧疾,例如東南亞、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要知道你去的地方有沒有瘧疾,可以到疾管局的國際旅遊資訊網站:,用下拉選單找出你要去的國家,就會有完整的旅遊傳染病資訊,包括那裡是不是瘧疾的疫區。

假如你要去瘧疾的疫區,必須做好以下兩件事:服用瘧疾預防用藥、避免被蚊子叮咬。瘧疾的預防用藥有好幾種,視地區、國家的流行抗藥性,會選擇氯奎寧 (chloroquine)、美爾奎寧 (mefloquine)、去氧羥四環黴素 (doxycycline),或是Malarone其中一種。有的藥必須在出發前2-3週就開始吃,有的出發前1-2天開始吃就好。這些細節在此不贅述,請洽詢你的感染科主治醫師,或是各地的旅遊醫學門診。疾管局委辦的旅遊醫學門診,有署立基隆醫院、台大醫院、台北馬偕、三軍總醫院、壢新醫院桃園機場醫療中心、台大新竹分院、署立台中醫院、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成大醫院、署立花蓮醫院、小港醫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美術館院區。詳細資訊請見此連結

大部分服用雞尾酒療法的感染者,都可以安心服用瘧疾的預防性投藥。只有使用快利佳或諾億亞的人需要注意,因為這兩種藥跟美爾奎寧、Malarone會有交互作用,美爾奎寧可能會降低快利佳和諾億亞的濃度,Malarone則可能需要增加劑量。為了避免交互作用,在使用快利佳或諾億亞的人,可能就寧願選擇其他瘧疾預防用藥。

即使服用瘧疾預防藥物,還是要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免感染到抗藥性的瘧疾,或是罹患其他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在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長褲,裸露部位擦防蚊藥膏或噴防蚊液,可以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率。住宿要選擇有紗門、紗窗的房間,睡覺時使用蚊帳,並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利用外出時,請旅館在房內噴殺蟲劑、點蚊香,以驅趕蚊子。

到瘧疾疫區旅遊期間或旅遊後,如果出現發燒、發冷或類感冒症狀,請趕快看醫生,檢查瘧疾,以免延誤治療。

疫苗接種

一般人出國旅遊,如果是到衛生條件比較落後的國家,醫生會建議接種一些疫苗,以預防特殊傳染病。不過,『活性減毒疫苗』在CD4小於200的感染者,接種可能有致病風險,通常不建議接種。這類疫苗包括: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三合一疫苗 (MMR)、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口服傷寒疫苗、水痘疫苗、黃熱病疫苗、卡介苗,在CD4小於200時不宜接種。CD4超過200的人,可以接種大部分的『活性減毒疫苗』,但是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口服傷寒疫苗,仍然不宜接種,要用注射型的小兒麻痺疫苗、傷寒疫苗代替 (注射型的就是『死疫苗』)。

除了上述的疫苗之外,其他疫苗都是『死疫苗』,HIV感染者不論CD4高低,都可以安心接種,CD4越高,接種效果會越好。這些疫苗包括:A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日本腦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狂犬病疫苗、注射型傷寒疫苗、HPV疫苗、破傷風/白喉疫苗等。去哪個國家該接種什麼疫苗,請參考疾管局的國際旅遊資訊網站,並洽詢感染科主治醫師,或是各地的旅遊醫學門診。

接種疫苗後假如去驗血,通常會看到HIV病毒量稍微升高,這是正常的反應,在疫苗接種4-6週後,就會下降回復到原先範圍。

性病預防

研究顯示,出國旅遊時,性行為的頻率和對象都會增加。HIV感染者如果在國外一夜風流,可能感染到梅毒、淋病、B型肝炎、C型肝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也可能傳染到國外特殊的HIV亞型、或是抗藥性的HIV,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出國旅遊時,還是要注意安全性行為。

高山症

一般人如果快速登高,海拔差距超過2500公尺,很容易因為氧氣稀薄,出現缺氧的『高山症』。主要症狀是頭痛、噁心、嘔吐、疲倦、厭食、頭暈、失眠。高山症可以服藥預防,常用藥物是丹木斯 (Diamox, 學名acetazolamide)。由於丹木斯屬於熿胺類藥物,跟肺囊蟲肺炎藥物撲菌特 (Baktar, 學名TMP/SMX)結構類似,HIV感染者如果對熿胺類藥物或撲菌特曾發生過敏或副作用,服用丹木斯要特別小心,可能出現類似的過敏或副作用。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器官移植感染HIV--國外案例整理


有讀者問『經器官移植手術感染HIV』的報告,國外案例不多,我整理如下:

1982~1987--在愛滋疫情之初、雞尾酒療法尚未問世的時期,總共有9起因器官移植傳染HIV的事件,造成20名受捐者感染。當時連藥物都沒有 (第一個愛滋藥物AZT是1987年3月FDA才核准的),有7名受捐者在案例報告裡記載已死亡,其他13名受捐者的案例報告,沒有提到後續健康狀況。

時隔20年後,早已進入雞尾酒療法時代,才再有器官移植傳染HIV的新案例:

2007--美國芝加哥,一位接受肝臟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後第10個月,器捐中心通知患者的醫院:因為從同樣捐贈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被發現感染HIV和HCV,回溯檢驗捐贈者的檢體,才發現捐贈者處於HIV和HCV的空窗期。這位接受肝臟移植的患者,此時檢驗HIV和HCV都是陽性,CD4只有34顆,開始接受雞尾酒療法,但是發生泌尿道感染、病毒性肺炎和急性腎衰竭,在移植後滿1年時不幸死亡。據美國媒體報導,這位捐贈者的器官總共移植到4位患者身上,4位都感染HIV。但是只有這位接受肝臟移植的個案有被發表在醫學文獻上,其餘3位受贈者的後來健康狀況,沒有發表於醫學文獻上。

2007--義大利托斯卡尼,一位腦死的器官捐贈者,被檢驗出HIV陽性,但是機器顯示的「陽性」結果被抄錄成HIV「陰性」,上傳到檢驗資訊系統,登錄在捐贈者檔案成為書面資料,而且沒有人重新確認正確性。捐贈者的肝臟和左右腎臟被移植給3位患者。直到術後第5天,檢驗室要提交移植檢驗資料給器捐中心時,重新確認機器結果,才發現錯誤。3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都被確認感染HIV,接受雞尾酒療法治療,在報告完稿時(移植後3年左右),狀況良好。

2007--義大利佛羅倫斯,一位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在器官移植後第5天,捐贈者死後的檢驗才發現有HIV,此時患者已經檢驗HIV PCR陽性,緊急開始使用雞尾酒療法治療。治療過程中第4週曾發生病毒性肺炎,後來還有類固醇的副作用(移植後避免排斥會使用類固醇),而且因為抗排斥藥和雞尾酒療法藥物交互作用,經常需要調整藥物劑量。不過總算狀況逐步穩定。在報告完稿時(移植後3年左右),臨床狀況良好,免疫力、病毒量都控制的不錯。

2009--美國紐約市,一位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因為食道念珠菌感染,在器官移植後第79天,被檢驗確認感染HIV,回溯調查發現捐贈者處於HIV空窗期。該報告未提供器官受捐者後續的健康狀況。

從國外這些有限的案例歸納,器官移植者被早期 (例如一週內) 發現出HIV、使用雞尾酒療法,治療效果應該是滿不錯的,可能會經歷併發症,有的跟愛滋有關、有的跟移植用藥有關,但這4名早期治療的個案都順利恢復,回到良好狀況。

預防性投藥,效果如何?

國外這些器官移植傳染HIV的案例,都超過黃金時間(72小時),來不及用預防性投藥挽救,所以器官移植感染HIV來使用預防性投藥來,可以說是毫無前例可循。

但是,醫學文獻上曾有過「受捐HIV血液而未被感染」的案例:

2000年丹麥的團隊報告,一名捐血者不知身處空窗期而去捐血,捐血後出現急性HIV感染症狀 (發燒+皮疹) 檢驗出HIV PCR陽性、病毒量高達20萬copies/mL,但是他先前捐的紅血球,已經輸進一名患者體內。這名受捐者在輸血後50小時開始服用預防性投藥,使用處方起初是卡貝滋 (AZT + 3TC) + 克濾滿 (Indinavir),經過1天後因為副作用難受,換成諾億亞 (Ritonavir),隔了1天又換成維拉賽特 (Nelfinavir) 才順利延續。經過9個月的持續預防性投藥,停藥後滿6個月仍然HIV抗體陰性、HIV PCR陰性,醫療團隊宣布該名患者順利畢業、未遭HIV感染。 這大概是唯一可以勉強參考的前例。

台大這次好歹在黃金時間內使用預防性投藥、又是學理上效果較強的新藥,是否能有效預防感染,值得關注。各位讀者,請跟我一起期盼,這次事件的器官受贈者們,都能像上述那位「受捐HIV血液而未被感染」的患者般,順利擺脫HIV的威脅。

參考文獻:
1.  Unintended transplantation of three organs from an HIV-positive donor: report of the analysis of an adverse event in a regional health care service in Italy. Transplant Proc. 2010;42:2187-9.
2.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from an organ donor to four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 J Transplant. 2011 Jun;11(6):1218-25.
3. Case report: HIV infection from a kidney transplant. Transplant Proc. 2010;42:2267-9.
4. HIV transmitted from a living organ donor--New York City, 2009. MMWR 2011;60:297-301.
5. Failure To Develop HIV Infection after Receipt of HIV-Contaminated Blood and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nn Intern Med 2000;133:31-34.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男同志HIV盛行率調查--美國、亞洲及台灣


美國:「每5個男同志就有一個是HIV陽性」

大約一個月前,美國疾管局公佈了2008年全國21個大城市的男同性間性行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簡稱MSM)HIV盛行率調查,發現全國MSM的HIV盛行率是19%。其中44%的人被訪談時還不知道自己感染了HIV,在接受抽血篩檢後才發現。

各族裔中,黑人MSM的HIV盛行率是28%,拉丁裔MSM是18%,白人MSM是16%,其他族裔MSM是17%。各大城市中,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MSM的HIV盛行率高達38%,超過20%的美國城市則包括紐約市、舊金山、達拉斯、休士頓、紐奧良、邁阿密。新聞媒體採用聳動的標題:「每5個男同志就有一個是HIV陽性」,再度掀起同志團體對政府貼標籤的抗議聲。

美國疾管局的這項調查,是在同志常去的酒吧、舞廳、機構、遊行聚會點進行,遺漏的主要是不到這些場合的男同志。近年來網路聊天室成為重要的交友場所,透過網路發生一夜情,對方到底有多少的機率是HIV陽性? 目前並沒有資料

亞洲:泰國曼谷高達三成男同志有HIV

亞洲陸續有些針對MSM小規模的HIV盛行率調查,調查地點多半是城市MSM常去的地點,或是性病門診。在觀光勝地來說,泰國曼谷最嚴重,2006年到2008年報告MSM的HIV盛行率是22%到30%。印度南部2006和2007年是9%到25%。印尼雅加達2007年是8.1%。香港2008年和2009年是4.3%。新加坡2008年和2009年是3.2%。日本東京2000的數據則是3%。

中國大陸MSM的HIV盛行率,江蘇2006年和2007年是5.8%,北京2006年是4.8%到5.8%,深圳2007年是3.8%,重慶2007年是12.5%,成都2007年是9.1%,濟南2008年是3.1%

台灣:5%到10%

跟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台灣MSM的HIV盛行率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台灣疾管局曾在2001年到2006年之間委託學術單位,針對使用男同志三溫暖的MSM,做HIV盛行率調查,發現HIV盛行率在5.2%到7.8%。以台大醫院2006和2007年的匿名篩檢資料來看,279名接受匿名篩檢的MSM當中,9.3%檢驗HIV陽性;匿名篩檢的異性間性行為者,則只有1.2%檢驗HIV陽性

今年9月在AIDS期刊登出的文章,引用台灣學者在國際研討會發表2001到2004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MSM當時的HIV盛行率為6.9%到14.1%。這可能有些高估,我想5%到10%之間應該是比較正確的數字。不過2008年起,診斷HIV的MSM人數明顯增加,每年都超過1千人,盛行率預期會上修一點。不至於像美國「每5個男同志就有一個是HIV陽性」,台灣MSM有HIV感染的比例可能在十分之一附近。

對於有HIV感染的男同志,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義?

HIV在台灣的同志圈其實已經不能說少見。如果你的朋友夠多,應該會有人早已是HIV感染者,或是日後發現自己是HIV感染者。你可以從「學長」吸取經驗,也歡迎跟「學弟」分享心得。假如你想在台灣尋找同患HIV的同志伴侶,機率是不錯的。

對於沒有HIV感染的男同志,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義?

首先,不要先入為主,天真地認為你的一夜情或伴侶會是HIV陰性。這是機率問題,十分之一左右,夠高了,不少人第一次性行為就感染到。即使對方說自己HIV檢驗陰性,他可以是最近剛感染、正處於空窗期、或是沒說實話。不管對方怎樣,你都應該做好安全措施。

其次,如果你的朋友夠多,應該會有人是HIV感染者,從關心朋友的立場出發,你該多認識HIV這個傳染病,不要跟著別人歧視HIV感染者,因為你的好朋友、甚至你自己,都可能是HIV的下一個受害者。

另外,不要以為到國外旅遊時發生性行為,是萬無一失的。越是觀光勝地,通常當地的男同志HIV帶原率越高。也不要以為在台灣跟外國人發生性行為,比跟台灣人發生性行為安全,從外國人(例如美國人)感染HIV的風險,可能其實更高。

最後,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HIV篩檢,以便早期發現加以治療控制,維護自身健康。美國疾管局建議:男同性間性行為者,每年應做一次HIV篩檢。假如發生性行為對象不只一個,或是發生性行為對象是陌生人,或是性行為時有使用娛樂藥物,都會讓感染HIV的風險上升,應該更常做HIV篩檢,例如每三個月或每半年篩檢一次。

台灣各地有22家醫院和民間團體都提供免費匿名篩檢,方便迅速,有些地點甚至提供夜間或週末的篩檢。匿名篩檢因為不需提供任何身分資料,即使陽性也無法通報政府衛生部門,完全不用擔心隱私曝光的問題(這是真的,不要再存疑了!)。匿名篩檢醫院的資料請參考此網址http://www.cdc.gov.tw/lp.asp?ctNode=2418&CtUnit=1407&BaseDSD=7&mp=220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我剛感染,多久要吃藥?


案例:阿尼每隔半年會固定去做HIV匿名篩檢,上次是陰性,這次檢查變成陽性,經過西方墨點法也卻認為陽性無誤。回想起來,可能是三個月前的不安全性行為傳染所致。阿尼在感染科門診抽血檢查,CD4 = 369/µL,病毒量超過75萬 copies/mL,醫生說暫時還不用吃藥,CD4通常在感染點之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還會自動上升。不過阿尼看了網路上很多病友的部落格,發現很多人的CD4都很高,600-700以上的大有人在,很擔心自己CD4只有369,是不是再過不久就要吃藥了?

在二月至今的投票中,我發現尚未服藥的感染者還滿多的。我的經驗中,尚未服藥的感染者通常是最近診斷,往往利用篩檢結果或是性行為時間,可以推估的出自己的感染時間點在何年何月附近。從感染到發病(CD4小於200),平均是6到10年。但是吃藥的標準已經提高到CD4=350,所以問還有多久要吃藥,答案會少於6到10年。

很多人跟阿尼一樣,想預測自己還有多久會要吃藥,想未卜先知。根據一個法國的研究,針對能抓到感染時間點的人,我們可以利用第一次檢查的CD4和病毒量,來推估CD4會掉到350以下的時間,也就是推算還有多久需要考慮吃藥。當然法國人不見得跟台灣人一模一樣,所以這裡僅提供資訊讓大家參考,就像看星座運勢,不準也沒辦法。

1.CD4

最初CD4 小於500/µ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60%,第二年是77%,第三年是90%。

最初CD4 在500到750/µ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20%,第二年是30%,第三年是40%。

最初CD4 大於750/µ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2%,第二年是5%,第三年還是5%。

2.病毒量

最初病毒量大於10萬 copies/m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40%,第二年是55%,第三年是60%。

最初病毒量在1萬到10萬 copies/m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30%,第二年是40%,第三年是45%。

最初病毒量小於1萬 copies/mL:感染後CD4降到350的機率,第一年是3%,第二年是5%,第三年是25%。

阿尼的最初CD4 = 369/µL,最初病毒量超過75萬 copies/mL,所以他一年內就要考慮吃藥(CD4掉到350以下)的機率是40-60%,兩年內就要考慮吃藥的機率是55-77%,三年內就要就要考慮吃藥的機率是60-90%。

聽到這樣的預測,阿尼相當鬱卒。是自己身體太差,所以才會這樣嗎?

在法國人的研究中,有163位剛感染HIV而未服藥的感染者,其中,六個月內CD4就掉到350以下的有6%,一年內CD4掉到350以下的有25%,兩年內CD4掉到350以下的有34%,三年內CD4掉到350以下的有42%。所以,跟阿尼一樣同病相憐、會在兩三年內就需要服藥的,其實也不在少數,平常心對待就好。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維持CD4或讓CD4掉的比較慢嗎?

很可惜,雖然我常聽病友說各種補品或健身法,這些都未經嚴謹的研究驗證,所以醫生不能做任何推薦。目前被廣為接受的,只有治療伺機感染或合併感染(例如性病),有助於提升CD4。過去有研究提到抽煙、極度營養不良、壓力、憂鬱等因素會讓CD4降低,但是後來不是被其他研究推翻,就是單一研究、無法在其他研究獲得證實。所以,作為醫生能斬釘截鐵講出口的,只有「注意安全措施勿得性病」,還有老話一句「平常心對待」。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再談HIV接觸後預防投藥


今年3月我曾在版上提到HIV的接觸後預防,最近醫學界權威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了關於HIV接觸後預防投藥的文章,這裡將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資料摘要如下,作為補充。該文章先是舉出了一個案例;

24歲男性到門診來,主訴是36小時前和不知名的男性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無套肛交)。對方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性行為,是否有HIV則不清楚。此24歲男性則在6個月前曾檢驗HIV陰性。門診醫師該如何處理?

--------------------------------
問題1:風險有多高?

評估傳染途徑的風險,可以參考以下的數據:

跟HIV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感染HIV的風險,因接觸方式而不同。發生接受型肛交(即零號)的傳染風險估計每次是1-30%;插入型肛交(即壹號)與接受型陰道交(即女方)的傳染風險差不多,估計每次是0.1-10%;插入型陰道交(即男方)的傳染風險估計每次是0.1-1%。口交相對於上述性接觸,被認為是風險低很多的接觸,但是沒有好的風險估計數字可以提供,而確實有報告過純因口交而感染HIV的案例。

傳染到HIV的風險,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有生殖器潰瘍、有子宮頸或肛門病變、未割包皮、對方生殖器分泌物的HIV病毒量很高,都會增加傳染到HIV的風險。

至於與HIV感染者共用針頭,估計每次共用針頭接觸的傳染風險是0.67%。

問題2:不知道對方有沒有HIV怎麼辦?

在不清楚對方(即傳染源)是否感染HIV時,只好做風險評估。目前美國疾病管制局的指引,建議當已知對方為HIV陽性時,或對方HIV感染狀況不明、但屬於可能已感染HIV的高風險者,應進行接觸後HIV預防投藥。此處所指的『高風險者』包括:男同性間性行為者、男雙性間性行為者、性工作者、靜脈藥癮者、曾入監服刑者、來自HIV盛行率在1%以上的國家者,和對方的性伴侶屬於上述任一高風險者。

此外,性侵害的加害方,也被認為是可能已感染HIV的高風險者,因此遭侵害的一方也應考慮給予接觸後HIV預防投藥。

問題3:何時開始預防投藥?療程多久?

投藥原則是:越快越好。針對靈長類人工感染SIV(猿猴的HIV)所做的研究顯示,接觸後36小時內投藥,預防效果比接觸後72小時內投藥更好。在人類母子垂直感染的的研究發現,未經藥物治療的HIV陽性母親產下嬰兒後,在出生後48小時內對嬰兒給予HIV藥物,有助於預防嬰兒感染HIV。目前,美國衛生部2007年和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的指引,都建議仍以72小時為界線,決定是否需要給予預防投藥。但是紐約州衛生部2008年的指引,則建議以36小時為界線。

至於要使用多久,目前建議是28天。根據靈長類由靜脈注射SIV的研究,縮短療程(短於28天)預防效果會減弱,所以接觸後HIV預防投藥持續28天仍是目前的共識。

問題4:能堅持吃完28天的人多嗎?

研究顯示,即使目前新一代藥物已經副作用降低、顆粒數變少,能遵照醫囑、堅持不間斷,將預防用藥服滿28天的人,仍只有70-80%左右。建議開立醫囑的團隊,應該要在服藥的4星期當中,每週規則的以回診、電話、email等方式聯繫個案,有助於個案堅持下去、繼續服藥。

問題5:多久要抽血檢驗一次?

作者建議在接觸後先抽血檢驗一次HIV抗體,此後4到6星期做第二次檢驗、3個月做第三次檢驗、6個月做最後的檢驗。需檢驗到6個月的原因是預防性投藥可能延緩HIV抗體產生的時間(亦即延長空窗期)。

--------------------------------

案例解答:此位24歲男性發生高風險的性行為、對象亦為感染HIV的高風險者,前來就診的時機仍在72小時以內,門診醫師應該建議他立刻開始服用接觸後HIV預防用藥,並持續服滿28天。其他性病的檢驗,例如B型肝炎和C型肝炎,可一併檢驗。相關用藥資訊、性病風險衛教、藥物濫用諮詢等,應妥善提供,以降低高風險行為重演的機會。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生雞蛋--菌血症的元兇『沙門氏菌』


小威系列前情提要:

小威因發燒到台大醫院掛急診後,被感染科醫生詢問是否有吃生食?小威想到,最近曾吃到有生雞蛋的火鍋沾醬,那這跟他的發燒有何關連?


感染科醫生跟小威說:『你很可能是吃生雞蛋感染了沙門氏菌,一般人這樣頂多只是拉拉肚子,可是因為你的免疫力弱,沙門氏菌會跑到血管裡,隨著血液在全身跑來跑去,因此引起高燒。這叫做菌血症。』

於是急診護理師幫小威抽血進行血液培養,值班的急診醫生開立了治療沙門氏菌的抗生素(第三代頭孢子素),並且安排小威住院繼續治療。治療一晚,隔天小威燒就退了,精神也迅速恢復。兩天後,細菌室打電話到病房報告,小威的血液培養有發現『革蘭氏陰性細菌』。又隔了一天,鑑定結果確定為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屬於革蘭氏陰性細菌,是一種人類和動物都可以感染的細菌,很容易在食物滋生,到東南亞、印度、埃及等地出國旅行的人出現腹瀉,或是吃生食引起腹瀉,往往都是沙門氏菌造成的。在台灣,沙門氏菌是HIV病人很常見的細菌感染,在HIV病人出現『菌血症』的原因當中,沙門氏菌就是排行第一的元兇。

因生食吃進沙門氏菌後,沙門氏菌可以進入腸壁的血管,隨血液到處流竄。雖然吞噬細胞(一種白血球)可以把沙門氏菌吞掉,卻往往無法殺死沙門氏菌,必須靠CD4細胞和CD8細胞,來清除帶有沙門氏菌的吞噬細胞。因此在CD4偏低的HIV感染者,特別容易發生沙門氏菌菌血症。這也是為什麼在CD4<200的患者,我們會建議絕對不要碰生食。CD4若在200-350,也還不算正常,對抗沙門氏菌可能夠用,也可能不夠用,生食還是少碰為妙。

尤其看看前兩則新聞,出外用餐時,生雞蛋、生蠔、生菜沙拉,請務必列為禁忌。蚵仔煎如果沒煎透熟、涮涮鍋若食材未煮全熟、生機飲食若摻有生雞蛋,吃下去也可能感染沙門氏菌,享用前最好多留意一下,免得禍從口入。

HIV感染者,罹患沙門氏菌感染,往往症狀只有發高燒和疲倦,不像一般人會有腹瀉。HIV病人發燒原因又多如牛毛,如果診治醫生不是感染科醫生,患者若沒腹瀉又沒主動提曾吃生食,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想到沙門氏菌,結果就是開立一般治療肺炎的抗生素,偏偏治療肺炎的抗生素,通常對沙門氏菌是無效的,於是發燒就持續、症狀惡化,直到血液培養結果出爐,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沙門氏菌在作怪。因此,病友自己心中要有譜,發燒時先回想一下自己最近有沒有接觸生食,善意的提醒醫生要注意沙門氏菌。有感染科醫生幫忙評估,則是最好的選擇。

另一種滿常見的狀況,是身體原本健康的年輕人,莫名其妙發燒,到醫院去檢查,結果血液培養鑑定出沙門氏菌。這樣無緣無故的『沙門氏菌菌血症』,代表免疫力有問題,有經驗的內科醫生會聯想到HIV感染,跟著就會做諮商、詢問病人感染HIV的風險,及是否願意接受HIV檢查。在台大醫院,有不少案例,是靠著『沙門氏菌菌血症』,而及時診斷出HIV感染,避免了繼續拖延變成愛滋發病的風險。

沙門氏菌菌血症的治療,一般是先使用第三代頭孢子素靜脈注射,等退燒、身體狀況穩定後,改成口服抗生素繼續治療滿4-6星期。在過去HIV治療比較蠻荒的年代,沙門氏菌經常會復發。現在有先進的雞尾酒療法後,只要好好接受HIV藥物治療控制HIV病毒,讓CD4回升,沙門氏菌復發的機率已經降的很低了。但是痊癒後不會終生免疫,如果再吃生食,則還是可能再感染到沙門氏菌。目前也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種感染。

------------------------------------

經過住院一週的抗生素治療,小威狀況穩定順利出院,繼續服用口服抗生素治療一個月,停藥後也沒有沙門氏菌復發。

此時已是小威開始服用雞尾酒療法後的第三個月。有一天洗澡時,小威發現脖子右邊有點腫漲,摸起來有點燙燙的,壓下去會痛。另外,不知道為什麼,每到傍晚就會覺得身體發熱,睡覺時常流很多汗,有一天量體溫發現是37度9,於是打電話問個管師,這樣是否算身體有狀況?個管師跟主治醫生討論後,擔心是『結核病』,請小威盡快抽空回來門診讓醫生評估和檢查。


下一回,我們要討論這個似鬼魅般,常跟HIV如影隨形的『結核病』,為什麼可以在服用雞尾酒療法後出現,以及醫生會如何幫小威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結核病。

註:此為教案,通常病友都不會像案例中的小威如此倒楣,接二連三的發生狀況,所以請勿自行對號入座。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當陽性遇上陽性:HIV交叉傳染? -- 建議篇


HIV交叉傳染,是指在感染了一種HIV後,又被傳染到另一種HIV。既然已經有了HIV,會再多得另一種HIV嗎?這樣會有影響嗎?相信是許多雙方均為HIV感染者的伴侶會疑惑的問題,九月份的美國疾管局網站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份說帖。上一篇針對原理做過解釋,請與本篇互相參照。

1. 交叉傳染的機會有多高? 多久會發生?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結果。根據某個門診追蹤78位新感染HIV且未服藥的患者,發現有4位(5%)在HIV感染後6到12個月內,又感染了另一種HIV。針對36位肯亞女性HIV感染者的研究,則發現在HIV急性感染後的5年內,共有7位(19%)感染了另一種HIV。這7位交叉感染的發生時間點,2位在急性感染期,3位在感染後第1年到第2年之間,2位在第2年到第5年之間。

2. 交叉傳染的影響?

就個人而言,交叉傳染對臨床症狀的影響,差異很大,但是有些人會出現加速發病,有些人則是感染到抗藥性HIV。

就公共衛生而言,交叉傳染的影響則不明確。交叉感染可能造成原本地理分佈相異的HIV亞型,在同一人體內相遇,產生出HIV重組型,但是目前尚未證實這樣的重組,可以導致病毒變得更加容易傳染、或是致病力變強。

另外,在服用雞尾酒療法的HIV感染者,因為藥物對不同亞型、重組型、細分株都有效的機會極高,出現交叉傳染則是相當罕見的。

3. 美國疾管局的建議:

當伴侶雙方都是HIV感染者時,發生交叉傳染可能帶來的影響仍不清楚,在更多研究結果出爐之前,建議HIV感染者與HIV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時,還是要使用保險套。

--------------

當然,就現有的研究結果,是很難叫公共衛生單位能夠放話說,雙方都是HIV感染者發生性行為時,不需要使用保險套。但是也不需要像我過去的一些患者那樣過度緊張到,覺得對方的HIV跟自己的HIV,會在身體裡面怎樣排列組合出超級賽亞人般的科學怪物。有正確的知識和觀念,才是最重要的。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當陽性遇上陽性:HIV交叉傳染? -- 原理篇


HIV交叉傳染,是指在感染了一種HIV後,又被傳染到另一種HIV。既然已經有了HIV,會再多得另一種HIV嗎?這樣會有影響嗎?相信是許多雙方均為HIV感染者的伴侶會疑惑的問題,九月份的美國疾管局網站針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份說帖,下一篇會翻譯說明,但是有一些關於HIV分型的基本道理,比較複雜,先在此說明。

首先我先解釋一下,HIV有多少『種』。生物有界門綱目科屬種,可以分類到很細,以下針對HIV在病毒學上的分類,會有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由大分類開始,逐一解釋,並稍微提一下如何檢測。

1. HIV-1和HIV-2:

這是最大的分類,但事實上除了西非少數人有HIV-2感染,全世界目前流行的HIV,可說幾乎全是HIV-1,為何如此?是因為HIV-1的傳染力和致病力都遠超過HIV-2,結果當然就是HIV-1稱霸全球。所以醫界已經習慣用HIV代替HIV-1。

怎麼知道自己是HIV-1還是HIV-2感染?不管是快篩、匿篩使用的抗體檢驗,都可以同時檢測HIV-1和HIV-2,當抗體陽性時,則無法區分兩者。必須做西方墨點法,才會區分出HIV-1和HIV-2的蛋白質抗體。就我所知,台灣還沒有報告過HIV-2感染病例,目前全是HIV-1感染。所以只要西方墨點法是陽性,醫生又沒有特別說是HIV-2,就表示感染的是HIV-1。

2. HIV亞型:

其實應該叫做『HIV-1的亞型』。這是HIV-1的分類,根據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用字母代表,從A亞型到H亞型,共分為8種亞型。龜毛的人還會找到有J、K、O和N這些型別,因為很少見所以我省略不談。在歐美、澳洲、東亞,包括台灣,都是以B亞型為主,俄國和赤道非洲是A亞型比較多,東南非洲、印度、金三角附近則是C亞型居多,D亞型較侷限在東非,E亞型較侷限在東南亞(如泰國、印尼),剩下的亞型都不常見,零星分佈在南美洲和非洲等地。所以如果醫生問你HIV的感染來源是國外嗎?就可能是想評估感染的亞型。臨床上,偶爾確實會遇到病友自述是在泰國、越南感染,或是在台灣跟外國人發生性關係而感染,這時感染到的就可能不是B亞型。

當不同HIV亞型在體內相遇,基因片段可能會重組,稱為『重組型』,名字前面加個英文代號CRF,就代表是重組型,例如A和E可以重組為CRF 01_AE,B和C可以重組為CRF 07_BC,這兩種重組型在台灣都常見。但並不是說兩個不同亞型的人互相傳染後,就一定會產生重組型,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基因重組是失敗組合,只有極少數基因重組產生傳染力優勢的HIV,才可能在人群當中傳播開。

而且在台灣,亞型的分佈跟傳染途徑有很密切的關連。同性間性行為傳染幾乎全是B亞型(是歐美傳入嗎?可以合理懷疑),異性間性行為傳染以CRF 01_AE居多,靜脈藥癮者傳染的以CRF 07_BC佔絕大多數。其中CRF 07_BC被認為和毒品運輸路線有關,自從罌粟供應地由金三角轉移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後,運毒、製毒、販毒的路線會分兩路經過新疆、雲南,或印度、緬甸,進入中南半島國家和中國南方,這一路上的用毒針具共用,可能導致了東亞的B亞型和中亞、南亞的C亞型頻繁重組,終於產生出CRF 07_BC這樣的重組型,席捲中國、台灣等地的靜脈藥癮感染者。

需要知道自己是哪種HIV-1亞型嗎?例行的檢驗,不論是抗體、西方墨點法、PCR、病毒量,都不會去檢驗感染的是哪一種亞型。目前研究最清楚的,當然是歐美主流的B亞型,診斷治療基本上都是根據B亞型HIV感染者的研究,所幸台灣也是B亞型為主,即使是另兩種重組型CRF 01_AE和CRF 07_BC,目前也未看到有病程特別凶猛、或是抗藥性特別高的狀況。事實上,CRF 07_BC反而是台灣抗藥性比率最低的HIV型。所以,目前而言,病友知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亞型,對診斷、治療都沒有影響。很想知道的話,其實回顧自己的感染史,是否可能在外國感染、或是由外國人感染?以及自己的傳染途徑為何?應該有很高的比例會猜對正確答案。

至於亞型對交叉傳染的影響,我在下一篇會再詳述。

3. HIV細分株

就算雙方都是HIV-1的B亞型,那雙方的HIV就一模一樣嗎? 很可能不是。B亞型稱霸歐美、東亞已經很久,所以病毒早就演化出許多不同的基因序列。根據HIV基因定序去做比對,已經報告不少夫妻或伴侶雙方HIV序列有明顯差異的案例,從而戳破『從一而終』的謊言。利用基因序列差異,可以進一步將HIV-1分成眾多的細分株,科學家可以認真畫出細分株族系,像是聖誕樹的分支般的複雜。

這樣精密的檢查,有一些運用的場合。法律案件當然是其中最灑狗血的。比如說,原告指控遭HIV感染的被告侵害,而感染到HIV,鑑定發現兩者的細分株確實相同,於是被告被判有罪。又比如說,依現行法律,外籍配偶在台灣發現感染HIV,若能證明為本國籍(台灣)的配偶傳染,可以免除強制離境的待遇。但是進行HIV基因序列比對後,發現配偶雙方的HIV細分株差異很大,顯示雙方各有不同感染來源(悲~),無法證明是本國籍配偶傳染給外籍配偶,於是還是必須採取強制離境。

國外有些研究,則是用細分株來找出傳染源。例如捐血遭感染的病患,回溯血袋找出數名在空窗期捐血的HIV感染者,利用細分株可以決定究竟是遭誰傳染。當社區突然爆發許多HIV感染個案時,根據細分株可以協助研判是否來自共同傳染源(例如轟趴、遭污染的毒品稀釋液),甚至找出『超級傳播者』。不過,由於這種鑑定十分昂貴,目前並未廣泛運用。

此外,如果比對出雙方的細分株不同,是可以推翻因果關係。但是,比對出細分株相同時,不代表A就是被B傳染,因為兩人可以都是被C傳染啊。還是要有其他證據,才能決定因果關係。還有,細分株如果99.999%相同,只有0.001%不同,到底是判定相同還是不同,就會有歧異。畢竟HIV進入另一個人的身體後,也可能會有突變發生,所以不能期待雙方的HIV基因序列會100%一模一樣。

經過上述的說明,讀者對於什麼才算是『同一種』HIV,應該有比較清楚的概念了。根據這些道理,下一篇再介紹伴侶間的HIV交叉傳染及其影響和重要性。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計算你的心血管疾病十年風險


心血管疾病,就是所謂的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一共有三條,負責供應心臟不同位置的營養和氧氣。如果冠狀動脈有部分阻塞,心臟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就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喘不過氣來等症狀,特別容易在運動或用力時出現,休息會改善,俗稱心絞痛。冠狀動脈疾病,除了心絞痛之外,更嚴重的是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有很高的死亡率。冠狀動脈會阻塞,是因為動脈硬化的關係,常常是因為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太高、抽煙等原因引起,與家族遺傳和肥胖也有關。

冠狀動脈一旦開始阻塞,幾乎不可能回復,只能靠吃藥維持現狀不要繼續惡化,阻塞超過75%以上可以進行「心導管手術」,由大腿或手腕的皮膚沿著血管伸進一根導管到冠狀動脈,用氣球去擴張阻塞部位,或是像李登輝總統一樣去放血管支架把阻塞部位撐開。更嚴重的就要開刀,手術名稱叫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從胸部或大腿找合適的血管來跨越阻塞血管,讓血液可以重新暢流。因此如果你聽說親戚朋友有接受「心導管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八九不離十,是表示有心血管疾病,也就是冠狀動脈疾病。事實上,台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多很多,我想你只要問一問父母親,一定會發現週遭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親戚朋友。

為什麼要講這麼多心臟的東東?因為最近很多研究顯示,HIV感染者比起一般人,有比較高一點的風險發生心血管疾病,我只講「高一點」是因為是一般人的1.2~2倍,也沒那麼可怕。年輕人還不太需要擔心,到了40歲、50歲以上周圍同齡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變多了,高1.2~2倍的風險就會是一個隱憂。

當然,前面提到的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太高、抽煙、家族遺傳和肥胖,都是會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在HIV感染者,服用雞尾酒療法藥物會稍微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1.2~1.3倍),尤其是服用蛋白酶抑制劑,不過這些研究用到的是比較老的蛋白酶抑制劑 (包括快利佳在內),老藥容易讓膽固醇升高,新藥就安全多了,因此不能類推到比較新的蛋白酶抑制劑,例如瑞塔滋。

其實,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可以計算的。「Framingham風險預測表」可以用來計算自己十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個中文網址在http://www.imaging.com.tw/mri22.htm,可以連進去算算看。除了年齡、吸煙以外,你需要跟醫生或個管師索取抽血結果:高密度膽固醇 (HDL)、總膽固醇,這兩項在我們例行的追蹤抽血應該都有。另外找個地方量血壓 (收縮壓),這樣就可以算分數啦。

舉例而言,以我自己的年齡31歲,不吸煙,高密度膽固醇 (HDL)是45mg/dl,總膽固醇是236mg/dl,血壓 (收縮壓)是125。所以:

分數 = -9 + 0 + 1 + 7 + 0 = -1
對應的十年風險是 <1%

假如算出來的十年風險>10%,醫生就要好好的幫你評估如何降低這樣的風險。比如說戒煙,40歲以下的男性,只要戒煙就可以賺回8分。控制血壓、控制飲食當然也很重要。如果服用的是會容易影響膽固醇的HIV藥物,可以考慮換成其他種類的HIV藥物,讓膽固醇數字變好看一點。

例如我有一位HIV患者年齡67歲,不吸煙,高密度膽固醇 (HDL)是46mg/dl,總膽固醇是288mg/dl,血壓 (收縮壓)是115。所以:

分數 = 11 + 0 + 1 + 3 + 0 = 15
對應的十年風險是 20%

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幫他控制膽固醇。他吃的食物已經滿清淡的,但服用的藥物是克為滋和快利佳,我先把快利佳換成瑞塔滋,高密度膽固醇 (HDL)變成40mg/dl,總膽固醇是248mg/dl,這樣賺回1分,再加上治療膽固醇的藥物一天一粒,讓高密度膽固醇 (HDL)變成36mg/dl,總膽固醇是150mg/dl,又多賺回1分,總分變成13分,對應的十年風險就下降到12%。

如果你是40歲以下,不抽煙,也沒有高血壓,總分就不可能會太高,因此醫生也很少會跟你談心臟方面的事情。超過40歲之後,總分就會開始節節高昇,這時候建議大家主動跟醫生討論一下自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由於怕心臟科醫師不熟悉HIV的藥物,愛滋病學會最近舉辦過幾次『HIV和心血管疾病』的繼續教育課程,加強感染科醫師這方面的認識,畢竟感染科已經變成HIV感染者的家庭醫師,責無旁貸,先就能力範圍改善HIV感染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真的需要做心導管,台大醫院有合作的心臟科醫師願意幫忙,已經治療過幾位患者了。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HIV的接觸後預防


B君在前天晚上網路援交,與D君發生不安全性行為,隔天D君告知B君:D君自己是HIV陽性。B君很擔心自己會感染HIV,所以今天早上來就診尋求幫助...


這是最近看診遇到的一個真實案例。處理的重點在於:


1. 這是高風險的接觸:不安全性行為、對方已知HIV陽性。

2. 就診時機:仍在黃金72小時內,可以趕快開始投藥預防感染。

3. 服藥需自費:最便宜的處方:卡貝滋+希寧,服用28天,要花費大約2萬元出頭。


想知道更多嗎? 請往下看...


根據美國衛生部2005年的指引建議:

患者在接觸已知為HIV陽性者的血液、生殖器分泌物或其他具感染力的體液,且為高風險接觸時,若在72小時以內就診,建議給予28天的完整雞尾酒療法,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這些建議,主要是根據巴西、南非發表的觀察性研究結果,認為高風險接觸後,72小時內預防性投藥有預防效果。另外,根據醫護人員針扎的研究顯示,高風險接觸後72小時內投予AZT,可以有80%的預防效果,也就是降低80%的感染HIV機率。


問題:

1. 如果不知道對方是HIV陽性還是陰性的話,怎麼辦?

答:由於美國HIV的盛行率低,美國衛生部不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都要投藥,不過允許醫生針對個別案例,充分評估進行預防投藥的必要性。一般在盛行率>10%的國家或族群,比較會建議在對象HIV狀況不明的情況下,仍投藥預防。


2. 如果不是高風險接觸的話呢?

答:如果不是高風險接觸,例如是自己完整的皮膚沾到對方的血,即使對方HIV陽性,也不必投藥預防。


3. 如果是超過72小時才就醫呢?

答:美國衛生部的指引認為,醫師仍可以就個案的實際狀況,針對投藥可能降低被傳染率,與投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評估優缺點。如果評估認為投藥的好處大於壞處,仍然可以投藥預防。


4. 要服用什麼藥物?

答:根據美國衛生部的建議,並考慮台灣現有的藥物,首選組合是下面兩種之一:(卡貝滋+希寧) 或是 (卡貝滋+快利佳)。其他雞尾酒療法的組合其實也可以使用。


5. 怎麼確定服藥後有預防成功?

答:美國衛生部建議,高風險接觸後的4-6週、3個月、6個月各需抽血檢驗HIV抗體,如果6個月檢驗仍為陰性,就可完全排除HIV感染。


另外,指引提到,除了HIV以外,應該也要評估其他性病有無可能傳染,並且進行安全性行為、安全針具使用等等的諮商,以降低對方未來再度發生傳染的風險。


想閱讀這份指引的全文嗎? 網路連結在此(只有英文版~)

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

男同志健康十大議題--Part 2


後面五項議題,是在台灣現在比較沒那麼嚴重的問題,以後會不會演變成重要議題就不曉得,參考看看囉。

6. 攝護腺癌、睪丸癌、大腸癌(prostate, testicular and colon cancer):

這些男性才有、或男性較容易罹患的癌症,是可以致命的。男同志可能礙於文化因素,不易接受到這些癌症的篩檢。男同志應跟一般大眾採相同的標準,接受例行篩檢。



(譯者按:這方面在台灣比較好,泌尿科和腸胃科醫生不會例行詢問性傾向,所以就無從歧視起。)

7. 酒精(Alcohol):

在美國,男同志對酒精依賴和酗酒的情形,較一般大眾嚴重。一天一杯酒也許不會影響健康,但低量的飲酒仍有可能引起酒精相關的疾病。針對男同志、融入文化差異的酒精戒治計畫,才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酒精依賴與酗酒問題。

(譯者按:酒精依賴、酗酒這方面,在台灣還好,並不是男同志常見健康問題。)

8. 抽煙(Smoking):

最近的研究顯示,男同志抽煙的比例可以高達50%,較異性戀高。抽煙相關的健康問題包括肺病、肺癌、心臟病、高血壓等等。建議應詢問所有的男同志是否有抽煙,並協助抽煙的男同志加入合適的戒煙計畫。

(譯者按:抽煙確實是男同志常見健康問題,在HIV感染者也很常見。隨著先進的藥物延長感染者壽命後,如果不戒煙,可以預見未來慢性肺病、肺癌、心臟病等,會成為HIV感染者的頭號殺手。)

9. 飲食與運動(Fitness--diet and exercise):

男同志通常對身體形象的重視程度,比異性戀更高,因此更常會罹患飲食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厭食症、暴食症)。適度運動當然對於心血管和身體健康是有好處的,但是過度的運動則是有害的。使用類固醇等藥物來幫助健身,是百害無益的。反之,在同志社區很常見的體重過重、肥胖,則可以引起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健康問題。
10. 肛門菜花(Anal papilloma):

在所有男同志常見的性病當中,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引起的肛門和生殖器菜花,實際上有導致肛門癌的風險,卻常被輕忽,誤以為只是小病。有些專家建議男同志應比照女性的子宮頸抹片,接受例行的肛門抹片篩檢,以早期偵測肛門癌。雖然菜花的治療方法很多,可是治療後的復發相當常見,而且在伴侶間的相互傳染性很高,因此老話重提,預防勝於治療,安全性行為還是『王道』。
(譯者按:接種疫苗可能未來會是預防菜花的重要利器。子宮頸癌疫苗原本是針對女性預防HPV感染而設計的,但是四價的子宮頸癌疫苗『嘉喜』對導致菜花的HPV第6型和第11型也有效,默沙東藥廠去年年底公布,在3400位異性戀男性和600位男同志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此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菜花達九成。)

~The End~

男同志健康十大議題--Part 1


HIV感染者與感染科醫師建立互信後,常也把感染科醫師視為自己的家庭醫師,許多感染者是男同志,所以我們不可不知同志健康議題。

美國有個Gay Lesbian Medical Association(GLMA),已有25年的歷史,網站在http://www.glma.org/。上面的資料除了指導同志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健康,也包括教導醫生如何營造對同志友善的醫療環境、各州對同志友善的醫生名單,甚至還有GLMA的2009年會資訊(已經第27屆啦,在Washington, DC)。

網站當中提到GLMA的醫師選出的男同志健康十大議題,摘要如下:

1. HIV/AIDS 與 安全性行為(safe sex):

美國的同志社區極力提倡安全性行為,是世界有名的,因此讓HIV感染不致在同志社群大舉肆虐,不過近年來,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趨勢上升。雖然HIV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控制,預防HIV感染依舊是最重要的步驟。醫療人員應該懂得如何針對安全性行為進行諮商,並支持對方繼續維持安全性行為。


(譯者按:這部分學問大哉,真正的專家是匿名篩檢的諮商師,我們要多學習。)

2. 藥物濫用 (substance abuse):
男同志藥物濫用的比率,遠比一般大眾高很多,而且不限於大都市(紐約、舊金山、洛杉磯)這些常被濫用的藥物,包括Poppers (amyl nitrate,如下圖,製備成一瓶一瓶的由鼻子吸入,用來幫助肛門括約肌與其他平滑肌放鬆。俗稱RUSH)、大麻、搖頭丸、安非他命等。這些藥物的長期影響尚不清楚,隨著年齡變老會不會出現使用這些藥物的慢性併發症,也無法排除。


(譯者按:藥物濫用的部分,台灣也不遑多讓,約三分之一的同志HIV感染者曾經使用過違禁藥品,已經成為趴場文化的一部分,特別是私趴。其中許多是管制藥品,被警察抓到是要關看守所或勒戒的。就算沒被抓到,也常因用藥後飄飄欲仙,無防備的發生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中標,不可不慎!)

3. 憂鬱症/焦慮症 (depression/anxiety):
男同志出現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較一般大眾高,尤其是未出櫃的男同志,和缺少足夠社會人際支持的男同志。未成年者、青年人有憂鬱症或焦慮症時,較容易會自殺。需要特別針對男同志、融合不同文化取向的心理健康照顧,以早期發現、防範及治療這些心理狀況。

(譯者按:學校輔導室的功能,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華人社會傳統對於性別、家庭、傳宗接代的價值觀,對同志的接受度,也還不如美國。許多時候,HIV就像是把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也像一枚照明彈,迫使所有的故事必須攤在光明下。找精神科同事來幫助常常來不及,我們責無旁貸,要把危機處理的功夫練好,和護理人員、個管師、社工充分合作,才能妥善解決問題。)

4. 肝炎疫苗的預防接種 (hepatitis immunization):

男同志由於性接觸、口肛接觸,罹患病毒性肝炎(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的風險,較一般大眾高。如果罹患急性肝炎,嚴重可能致命,轉變成慢性肝炎則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目前針對A型和B型肝炎,有很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接種,建議所有的男同志都應接種。針對C型肝炎,則只能靠安全性行為來預防。

(譯者按:台灣年輕人有A型肝炎抗體的比例很低。而自民國73年7月起實施幼兒免費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畫後,目前年齡在24歲以下的人大概都接種過B型肝炎疫苗,不過現在發現打過疫苗的人當中,有少部分人未產生或已經喪失具保護力的抗體。建議:先到醫院抽血檢驗有沒有A型肝炎和B型肝炎的抗體,缺哪一種抗體就打哪一種疫苗。A型肝炎的疫苗要打2劑,共約1800元,B型肝炎的疫苗要打3劑,共約700元。如果兩種都要打,有A肝+B肝的組合疫苗,如下圖叫做『雙肝克』,可以一石二鳥少挨幾針,總共打3劑,共約2700元。。當然掛號費、診察費要另計。)


5. 性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

性病在男同志是常見的健康殺手。有些性病(如:梅毒、淋病、披衣菌、陰蝨)藥物治療效果很好,有些性病(如HIV、A肝、B肝、C肝、菜花)則無法用藥物治癒。由於安全性行為可以有效的預防性病,因此再次強調,安全性行為真的是『王道』。

(譯者按:在台灣,還要注意阿米巴原蟲的感染,是男同志透過口肛接觸傳染,重要的性病之一。雖然可以只是無症狀的阿米巴帶原,但是也可以造成腹瀉、腹脹、腸燥症,嚴重時可以造成血便,甚至肝膿瘍。其實如果確認是阿米巴感染,用口服藥物就可以治療與根除。台大匿名篩檢有免費提供阿米巴抗體抽血篩檢,可以多利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