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新聞) 性行為染愛滋 最低齡僅13歲


(中央社記者陳麗婷台北29日電)年輕族群感染愛滋有增加趨勢,疾管局今天說,去年新增感染者最年輕的是1名13歲男孩,遭中年男老闆誘拐發生性行為而感染,此個案創下本國籍因性行為感染愛滋者年齡最小。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10年12月底統計資料顯示,本國籍愛滋感染者累積共2萬57例。依危險因素分析,性行為占65.9%(男男間性行為占44%、異性戀占21.9%)、靜脈毒癮占32.2%,顯示不安全性行為與毒癮共用針具是傳播愛滋病的主要途徑。

依年齡分析,感染者年齡以20到29歲最多,占38.3%;其次為30到39歲,占35.1%。

疾管局副局長林頂今天受訪表示,2010年共有1796例新增愛滋感染個案,其中同性、雙性危險性行為感染者占70.99%。另外,年輕族群感染愛滋近年有增加趨勢,2010年15到24歲的年輕族群新通報感染者,比2009年增加13.3%,且0到19歲族群有55例。

林頂說,去年新通報感染者中,年紀最小的為1名13歲男孩,追蹤發現,這名男孩是在打工時,疑遭50多歲男老闆誘拐發生性行為而感染,這名老闆也被驗出感染愛滋病毒,依法移送法辦。

林頂說,網路上常會看到不少成年男同志,稱這些年紀較小的男孩為「天菜」,也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好菜,他們會以金錢或其他方法誘惑與其發生同性間行為。

另外,林頂說,2005年觀察到毒癮染愛滋者快速上升,透過疾管局減害計畫已大幅下降;但男同志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愛滋近年攀升,已透過建置「性致勃勃」網站,及新竹「風城部屋」、台中「彩虹天堂」、高雄「陽光酷兒」3個同志健康中心,以積極介入宣導安全性行為的方式,希望降低因危險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的比率。1000129

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2011年1月答客問

2011年1月份的問題請留言於此。本留言版為版主利用下班後時間回答,個人時間有限,近來留言眾多,常有無法及時詳細回答的情形,因此請讀者留言前詳閱以下注意事項:

1. 如果網路暢通,版主每日回答會3則留言,原則上先問的會先答。遇到緊急的狀況時(例如已經出現肺囊蟲肺炎相關症狀應緊急就醫),版主會跳過其他留言先答。若遇到出差或休假等沒辦法上網的日子,就沒辦法作答。

2. 懷疑或擔心自己感染HIV的讀者,過去版主已經回答過很多了,留言前請先參閱以下文章

(1) 你的症狀會不會是HIV?--請看「我這樣是不是感染了HIV? 」

(2) 你這樣的接觸會不會感染HIV?--請看HIV的傳染途徑:破除迷思上個月的答客問

(3) PCR檢驗的優點和限制--請看讓PCR踢鐵板的案例:HIV非凡控制者上個月的答客問

(4) 危險行為後的預防性投藥--請看HIV的接觸後預防再談HIV接觸後預防投藥

若以上文章仍無法回答你的問題,你仍須留言發問的話,請至少描述你的接觸人時地、接觸風險狀況(例如性行為保護措施),和你所擔心的問題。沒有把故事講清楚,版主沒有辦法好好作答。

3. 以下類別的問題版主已經答過N遍了,以下統一作答,個別問題不會再重複回答

(1) 「我服用的XX藥物或從事的XX行為是否會影響HIV檢驗?」-- 答案很簡單,只有服用HIV治療藥物、B肝治療藥物、器官移植後的抗免疫排斥劑,有可能影響HIV檢驗。否則,不管你吃心肺肝腎腦骨腸胃各科的藥物,或是抽煙喝酒打牌熬夜,或是自覺身體虛弱免疫力差,都對HIV檢驗沒有任何影響。這裡的HIV檢驗包括抗體檢驗(ELISA, PA, 西方墨點法)、快篩、PCR。

(2) 「我XX週後檢驗PCR陰性(或抗體陰性),請問我還可能有HIV嗎?」-- 版主依照全球公共衛生界的共識,建議要「滿12週抗體檢驗陰性」才能排除HIV感染。理由在上個月的答客問已經有很多討論了。此處的檢驗包括ELISA、PA、血液快篩。個別醫師或醫檢師的意見可能不會跟公共衛生界的建議一致,為什麼不一致在上個月的答客問也有討論。站在成本效益的考量,滿12週去做抗體檢驗,一翻兩瞪眼,是最經濟的方式。如果閣下擔心過度、終日惶惶不知所措,提前去做HIV檢驗(PCR、抗體)可能有助於早期發現感染(假如陽性)或暫時安心(假如陰性),但是版主建議滿12週還是要去做抗體檢驗,確保一勞永逸。

4. 小論文形式的申論問題(沒有個人事由),版主不會回答

心之谷的答客問是要解決讀者切身問題的,不是百科全書網站。例如,閣下問:「請問傷口碰到血液會不會感染HIV?」,沒有提供這個問題的任何背景資料,就是一道範圍很廣的申論題,版主欲回答必須顧及任何形式的傷口、任何狀態的血液,相當耗時費力。請讀者描述清楚你的個人事由來龍去脈和你所擔心的問題,這樣版主才能夠切中要害地回答閣下的問題。

5. 版主經營此留言版完全出於興趣,沒有報酬、不屬於工作。「請」、「謝謝」這些基本的禮貌用語,有助於版主維持動力、繼續經營答客問下去。

祝各位新年快樂!

版主敬上2011年1月3日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崎嶇的免疫重建之路—嗜伊紅性毛囊炎


小銘在服用雞尾酒療法3個月後拿到第一張漂亮的成績單:CD4從90/μL 升高到 150/μL,病毒量迅速降到測不到。然而就在這個時間點他的前胸後背,開始出現一粒粒發癢的紅疹,跟著脖子、手臂和額頭上也冒出來,像是青春痘一樣,但是擠不出東西,只覺得癢得厲害經常想抓,甚至癢到無法好好睡覺,影響白天注意力難以集中。到處抓的結果,身上和臉上留下了醜陋的痘疤。感染科主治醫生先是懷疑藥物過敏,試用了抗組織胺無效,轉介給皮膚科醫生做了皮膚切片,判定是嗜伊紅性毛囊炎

在1980和1990年代,嗜伊紅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folliculitis)曾經是HIV感染者免疫低下的皮膚表現之一,常在CD4小於250/μL且並未服藥的HIV感染者出現,像是暴風雨的前兆,暗示伺機性感染即將席捲而來。隨著雞尾酒療法的普及,嗜伊紅性毛囊炎的鐘擺擺向了服藥族群,成為HIV感染者在免疫重建過程中常遇到的皮膚狀況,不再是發病的預兆,皮疹和發癢卻讓盼望身體好轉的患者深感困擾。

這個皮膚新狀況的歷史還很短。2005年舊金山總醫院的皮膚科醫生發表了研究報告,發現28名HIV感染者在服用HIV藥物後6個月內出現嗜伊紅性毛囊炎,其中大多數人是在服藥後3個月內出現,少數人在第3個月到第6個月之間才出現。這些服藥後發生嗜伊紅性毛囊炎的HIV感染者,絕大多數是CD4低到小於200/μL才服藥 (平均CD4是66/μL)。這篇報告讓嗜伊紅性毛囊炎成為「免疫重建症候群」的家族成員之一。

CD4偏低的HIV感染者,免疫系統就像被地震震垮或颱風掃過一樣,滿目瘡痍慘不忍睹。服用雞尾酒療法可以讓免疫重建,但是就像921震災後的重建之路一樣,災情越嚴重、挑戰越大。病毒被有效壓制,使得許多新誕生的白血球湧入身體各處,像是勇士般想要找出遭受病毒摧殘的部位加以整治,可惜有時過猶不及,太多的免疫動員或免疫反應,反而讓身體吃不消,引起各種變化和症狀。嗜伊紅性毛囊炎當中的「嗜伊紅性」指的就是「嗜伊紅性白血球」,在顯微鏡下觀察皮膚切片,可以看到皮膚的毛囊周圍充滿了被召喚而來的嗜伊紅性白血球,彷彿毛囊內有大敵當前想要決一死戰,其實這些精力過剩的嗜伊紅性白血球可能才是讓毛囊炎越演越烈的禍首。

嗜伊紅性毛囊炎的外觀是一粒粒的紅疹,有時可以連結成片像是蕁麻疹。特徵是很癢,並且容易復發和引起倦怠感,通常沒有膿疱可以擠出。好發位置是上半身,包括額頭、眼皮、臉頰、脖子、耳後、手臂和軀幹都可以發生。服用雞尾酒療法的HIV感染者,在出現嗜伊紅性毛囊炎時往往CD4已在升高但尚未高過200/μL,抽血有半數的人會發現白血球計數內的嗜伊紅性白血球升高。服藥前的CD4偏低,發生嗜伊紅性毛囊炎時的CD4也仍偏低。雞尾酒療法的藥物本身,則跟嗜伊紅性毛囊炎無關,不管你是哪一種雞尾酒療法組合,假如服藥前的CD4偏低,都有可能在服藥過程中發生嗜伊紅性毛囊炎。

針對嗜伊紅性毛囊炎的治療,目前皮膚醫學界還沒有找到最佳的治療策略。皮膚科醫生可能選擇的藥物包括抗組織胺、抗生素Metronidazole、抗黴菌藥Itraconazole、抗寄生蟲藥物Ivermectin或dapsone、局部塗抹抗寄生蟲藥物permetrhim、口服青春痘藥物Isotretinoin、局部塗抹類固醇或口服類固醇、局部塗抹免疫抑制劑tacrolimus。會選擇抗生素、抗黴菌藥、抗寄生蟲藥物是根源於想減低毛囊內的微生物量,讓嗜伊紅性白血球無敵可殺自動撤退。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則是要試圖調控免疫系統。不過這些藥物的治療效果都不掛保證,常要一試再試或多藥齊下。藥物之外,紫外線UVB照射治療也是選擇之一。臨床上觀察到在雞尾酒療法服用更久之後、CD4超過200/μL,嗜伊紅性毛囊炎會自動改善,因此雞尾酒療法必須繼續服用,不宜中斷。

皮膚科醫生給小銘使用局部塗抹的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黴菌藥Itraconazole,兩週後回診,小銘表示有些微改善,比較沒那麼癢了,但是對治療效果只能勉強接受。繼續治療了三個月,症狀開始明顯好轉,不再有新冒的發癢紅疹。此時雞尾酒療法半年後追蹤的CD4已經升高到230/μL。

【提醒】

1. 到皮膚科就診時,要提醒皮膚科醫生自己有HIV,才容易聯想到嗜伊紅性毛囊炎,否則皮膚科醫生很可能只當你是一般的毛囊炎治療。

2. 口服抗黴菌藥Itraconazole跟希寧、快利佳、瑞塔滋都有交互作用。要告知皮膚科醫生自己正在服用的HIV藥物名稱,以便選擇和調整Itraconazole劑量。也要告知感染科主治醫生自己正在服用Itraconazole,以便留意對HIV藥物治療的影響。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我這樣是不是感染了HIV? 」

阿光在沒有使用保險套的網路一夜情之後,深深懊悔。他一方面後悔自己對伴侶不忠,又擔心感染性病,特別是HIV因此每天心事重重。7天後他發生一次腹瀉,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於是急切的在網上搜尋,零星拼湊的資料顯示「HIV感染的症狀包括腹瀉」、「急性HIV感染的症狀通常在2-3週時出現」。從網站列出的HIV感染症狀裡,他認為自己有頭痛、食慾不振、倦怠感。阿光擔心自己是不是感染了HIV?

答:

靠症狀亂猜自己有沒有得HIV是沒有用的。如果你有高風險行為不管有沒有症狀,請在滿12週後去做HIV檢驗。有持續症狀應該找醫生看診,而不是自己當醫生下診斷,也不是找檢驗所取代醫生做診斷。

我這樣講你還是會不滿意,想要知道有沒有秘訣可以參考,有沒有辦法用症狀來算命。1980年代發現愛滋病和HIV病毒之初,臨床醫師就已經知道有許多新感染HIV的人曾出現急性症狀。20多年來,不管是人時地和病毒株怎麼變,急性HIV感染還是老樣子,可以無症狀,也可以有症狀,假如有症狀的話,特徵都是以下這樣

從感染HIV的時間點算起,可以在滿1週到滿6週之間出現症狀,最常見是在第3週附近發生。假如出現症狀的話,最主要是發燒、盜汗、肌肉酸痛、食慾不振、噁心、腹瀉、喉嚨發炎。許多病人表示有頭痛、畏光、頸部僵硬。三分之二的病患有淡淡的皮膚紅疹或類蕁麻疹。這些症狀通常在10-15天內會自然好轉。

常見症狀或臨床特徵,出現頻率列表如下 :

發燒—96%

淋巴結腫—74%

喉嚨發炎—70%

皮疹—70%

肌肉酸痛—54%

血小板低下—45%

白血球低下—38%

腹瀉—32%

頭痛—32%

噁心嘔吐—27%

肝功能異常—21%

肝脾腫大—14%

口腔白斑—12%

神經病變—6%

腦病變—6%

有任何上述症狀的人,不宜自行認定感染了HIV每一項上述的症狀都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確定你是否感染HIV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HIV檢驗。


請注意急性HIV感染者上述的症狀通常是合併至少3-4項一起出現的,請不要因為出現1-2項就對號入座開始認定自己得了HIV。另外絕大多數的急性HIV感染者有症狀的話會包括發燒,如果你有不安全性行為又有發燒加上其他2-3項症狀,擔心HIV是合理的,如果沒有發燒、又沒有其他常見症狀例如淋巴結腫、喉嚨發炎、皮疹,會是HIV的機會就比較低了。

弔詭的地方是,你的症狀可能是擔心出來的,也就是心理影響身體。特別是頭痛、腹瀉、噁心、倦怠感、食慾不振等,這些都跟自主神經系統有關。另外假如你每天疑神疑鬼的觀察自己身體,可能發現皮膚多了一處紅點(其實是被蟲咬)、頸部摸到了一顆東西(其實是頸部血管),就自己認定符合上述症狀,不找醫生客觀評估,或是不相信醫生評估,有的人做了HIV篩檢又質疑篩檢結果,這樣的心魔就自己越種越深,好像HIV非我莫屬一樣。

阿光的腹瀉僅持續了一天,因此他沒有去看醫生。但為了這份感染HIV的擔心,他荷包失血三個月內去檢驗所自費做了3HIV PCR檢驗,也換不同地點做了3次免費匿名篩檢去驗HIV抗體,最後得到的結果全是HIV陰性。這麼瘋狂的上網查資料和頻繁驗血,究竟所為何來? 就是圖個安心罷了,想得到一張「安全過關」的證明書。但是冷靜想想,其實滿3個月去做免費匿名篩檢,驗陰性不就一次了結嗎?

如果你是像阿光一樣,四處shoppinig網站或檢驗所買安心的人,希望這篇文章讓你獲得了一些些安心再次強調,靠症狀亂猜自己有沒有得HIV是沒有用的。如果你有高風險行為,不管有沒有症狀,請在滿12週後去做HIV檢驗。有持續症狀應該找醫生看診而不是自己當醫生下診斷,也不是找檢驗所取代醫生做診斷。